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清水复流”梦渐圆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1-26

两道跨河石桥上,各有一座红顶红柱的亭子凌空起舞,四座观景台飞檐流阁,分列河道两旁。沉稳大气的汉白玉栏杆,与彩色水泥路,以及造型独特的绿化带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

这是记者近日在涑水河临猗城区段改造现场,站在胥村涑水河石桥上看到的一幕。胥村涑水河石桥原址为庙上乡胥村,始建于明万历35年,距今400多年。这是一座三孔石拱桥,三孔净跨径均为4米,孔高5.09米,全长28.6米,桥面宽5.74米,总占地面积约336.6平方米,横跨涑水河河道两岸。

站在胥村涑水河石桥桥头,惟妙惟肖的麒麟、仙桃等民俗文化符号历历可见,“背负”桥身的三条巨龙石雕,见证着当年“三龙治水”的恢宏场景,也仿佛在期待涑水河上游的清水早日到来。

这座石桥下面的涑水河道,过去全是臭水。去年5月,临猗县着手对涑水河临猗县城区段进行改造,投资4000万余元,建成口宽90米、底宽72.8米、长2.06公里的调蓄区,设计蓄水能力40万立方米,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结合调蓄区建设,将历史名桥——胥村涑水河石桥整体搬迁至此,从而留住文化血脉、留住浓浓乡愁。

“听说小浪底引黄工程已将部分工程水引至涑水河闻喜县城区段,再加上从尊村、夹马口引黄灌区调水,在临猗实现涑水河‘清水复流’已指日可待。我们翘首期盼,等着这一天早日到来!”临猗项目工程负责人兴奋地说。

涑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绛县陈村镇陈村峪,向西南流经闻喜县、夏县、盐湖区、临猗县至伍姓湖,在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附近汇入黄河,干流全长200.55公里,属于北方间歇性季节河流。受诸多因素影响,涑水河以往多年一直处于断流状态,临猗县城以上的120多公里河道长年都是干的,再往下都是污水处理厂排出来的中水。

根据2017年8月省政府正式批复的《关于印发山西省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丹)河、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的通知》,到2030年,涑水河流域将总投资236.12亿元,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湿地恢复、清水复流、调水工程、节水工程、治污工程、地下水回补、水土保持、生态绿化、河源及泉源保护,力求通过科学配置水资源,恢复重建流域体系,划定河源及泉源保护区,严格控制污水达标排放,促进流域生态恢复。以此为背景,《运城市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2019年2月1日起实施,涑水河重点河道治理工作等快速推进。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黄河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涑水河入黄不畅,在永济市韩阳镇上源头、独头、长旺3个村形成大片积污区,蚊蝇滋生、臭气熏天,5000多亩滩地无法耕种,曾经是“耕牛来到这里,都不愿意往前走”。如今,随着总投资3100万元的永济市涑水河入黄口水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实施,这里已是一派鱼米之乡的秀丽风光。

来到涑水河永济段入黄口水生态修复现场,只见大片大片的金叶复叶槭一身金黄,随风摇曳的柳树绿意尚存,沉水塘里种植着能净化水质的狐尾藻和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一对对野鸭、一群群白鹭时起时落。成片成片的潜流湿地水草丰茂,四五米高的“绿洲一号”芦苇扎根在1米多深的沙子里,对河道污水起到天然的过滤作用。

本报记者 杨红义 见习记者 柴瑜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