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代人口普查•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1-10

▲古代人来人往的集市 (资料图)

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在有序展开。而追溯起来,人口普查制度自古已有,几经演变完善,为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早在东汉时,朝廷就已经建立了非常严格的人口统计制度。每年8月,官方都会进行人口普查,调查的规模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乡县,而且普查范围也十分广泛,上至80岁老人,下到6岁孩童都要进行登记。当时的人口普查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数登记,每个人的长相、身高等数据也都会一一记下。

到了公元585年,隋文帝下令对全国的人口户籍进行一次大摸底。当时,为了防止有成年人口脱漏,隋文帝甚至还实行了一种名为“大索貌阅”的制度。即对每户的家庭成员都要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

唐朝时不仅沿用了隋朝的“貌阅”制度,还将其名称改为“团貌”。每到规定时间,民户就会向基层的官员呈送完备的年龄和土地信息,基层官员收集完信息后,就会将其递交到州县,再由州县依据各户资料进行统一造册,最后再汇总上报到尚书省户部,编制全国的计账。

到了北宋,官方又建立了全新的“丁籍”制度。较之从前的人口普查,丁籍制度则大为不同,它只统计壮年男子,对老人、小孩和女子则一概不统计。这也导致了宋朝时期没有留下准确的人口统计数据。

历史上最全面的人口普查出现在明朝。当时甚至还出现了被称为世界上最早“户口本”的“户帖”。户帖制度始于洪武三年,由朱元璋推行,目的是为了整顿元末的混乱局面,克服财政危机,为国家征收赋役提供基本依据。当时政府会给每户都发放“户帖”,不仅要求各户填写家人的详细信息,而且还记录了每户的财产、经济情况。到了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开始推行一种更为详细的黄册制度,将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

除了进行详细的人口普查,古代朝廷还会通过人们生活的“刚需”,去判断某个地方的人口变动。比如通过对比一个地区某个时间段的粮食消耗多少,来判断这个地区人口流入或流出情况。

(《乌鲁木齐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