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0-13
10月10日,运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验收2020年全市青年演员折子戏大赛参赛剧目专家组,在该局副局长任红玉的带领下,赴稷山稷峰镇下庄村,对稷山县蒲剧团新排的武功戏《伐子都》进行验收。验收结束,在下庄村村委主任孙新民提议下,全场观众热烈鼓掌,欢迎参加验收的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市剧协主席王艺华,著名青衣、高级讲师李爱玲演唱。盛情难却,李爱玲与稷山县蒲剧团乐队合作,演唱了保留唱段《四进士》;王艺华演唱了热演剧目《枣儿谣》核心唱段。两人的精彩演唱,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观众热爱名家,名家心系观众,现场互动,鱼水情深,令人感动。笔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市团、县团、业余团,同声传唱《枣儿谣》。
2015年,运城市蒲剧团以清代稷山县吴城村吴绍先“为寻找被人贩子拐卖的二弟、三弟,经17省、历19载、行3万里,受尽磨难,却在三兄弟团聚时心力交瘁、英年早逝,被康熙帝称为‘大清义民’的真人真事”为原型、精心打造的创作剧目《枣儿谣》,由王艺华、贾菊兰两位梅花奖得主与众多精英联袂献艺,热演城乡。
该剧先后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太原南宫剧场汇报演出,得到首都和省城专家的充分肯定;应邀赴石家庄,在河北会堂参加中宣部、原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展演,取得优秀剧目奖排名第二的好成绩,并荣获山西杏花新剧目奖;拍摄的同名电影先后参加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节和第二届中国戏曲电影展,荣获十佳优秀戏曲电影奖,其舞台剧至今久演不衰,彰显着该剧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该剧问世后,稷山县蒲剧团当即决定移植上演。王海瑞、席武英、赵君、张志武等艺术骨干悉数登场,于2016年6月移植了《枣儿谣》,受到观众好评。四年多里,该剧演出近200场,连同赴省参加会演获奖剧目《铁面御使姚天福》《党的女儿》《大义夫人》等,成为该团的看家戏,对扩大该团艺术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次稷山县蒲剧团的演出所在地——稷峰镇下庄村是一个有着5个居民组、1700余口人的中型村,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十年前,该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戏曲爱好者,组建了业余剧团,增添了设施,排演了《三娘教子》《三对面》《断桥》《舍饭》等折子戏,活跃了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生活。2017年,在稷山县蒲剧团的支持下,村里的业余剧团移植演出了《枣儿谣》,三年中演出20多场,在弘扬传统美德的同时,演职人员也深受教益。
《枣儿谣》的故事发生在稷山,这出清代大戏及同名电影由稷山县委、县政府支持打造,市蒲剧团由从稷山县蒲剧团走出来的王艺华领衔、稷山籍演员贾菊兰联演,稷山县蒲剧团随即移植,下庄村业余剧团又从县剧团移植。运城市电视戏曲栏目中,许多专业和业余选手也都将《枣儿谣》选段作为参赛唱段,让这个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具备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成为河东大地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期望《枣儿谣》弘扬的兄友弟恭、手足情深的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对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也期待观众能从这出戏中得到更多收获和教益。(王思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