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在贫困户对外发售的果箱中我放了一封感谢信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9-14

周树刚 口述  记者 陈永年 整理

我叫周树刚,在运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工作。2018年6月4日,我积极响应局里的号召,到平陆县杜马乡马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村的了解很少,也很不习惯。然而让我感动的是,驻村后,村里的老乡对我们非常关心,经常照顾我们的生活。有一位贫困户看着我们每天走村串巷不方便,就主动找到我们说:“看你们在村里跑来跑去挺辛苦的,我屋有辆不用的摩托车,你们骑吧!”还有位老乡把家里做的好吃的,趁我们不在的时候挂在了工作队办公室的房门上。

在老乡们的鼓励和支持下,我们认真逐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又和村干部积极沟通,酝酿研究发展村集体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马村的苹果口感非常好,但是村民却卖不上好价格。于是,我开始向身边的朋友宣传推介马村的苹果,想方设法开展消费扶贫工作。到后来,不仅是苹果,还有村里的土鸡蛋、粉条等等,只要是老百姓能换成钱、想换成钱的土特产,我都装进汽车的后备厢,每逢周五回家的时候拉到城里销售,周一回村的时候再把钱送到老百姓家。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现在。

后来,我听说一位朋友所在的公司想搞一次消费扶贫活动,我赶紧沟通联系,成功把他们介绍到了马村,以比市场价高的价格购买了30箱苹果还有土鸡蛋、蜂蜜等其他农副产品。通过这次活动,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帮老百姓扩大苹果销售渠道,让高品质的苹果卖上高价钱。于是,我又开始向做电商的老板学习,请教电商消费扶贫的相关知识。

2019年1月5日,马村顺利通过了国家扶贫第三方评估验收。当年8月,我又被调派到杜马乡辛庄村驻村帮扶。进村后,我一方面熟悉情况,一方面继续思考电商消费扶贫的事情。

很快,我联系到了上次在马村组织消费扶贫活动的公司,将我的想法告诉了他们。又利用周末时间,多次到太原当面沟通,最终他们认可了我的思路,表示要大力支持我们的扶贫工作。太原的这家公司向其位于重庆的总公司进行汇报,总公司领导也很重视,向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分公司发起了消费扶贫的倡议。短短3天时间,我们就收到了252箱的苹果订单,价值8900余元。

这252箱苹果的订单不容易,几百个爱心人士的信任更是珍贵。为此,我们工作队队员在把订单分配给贫困户的同时,还一家家介绍情况,要求他们保证质量,一定要将最好的苹果给爱心人士。在组织贫困户集中装箱发货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通过总公司倡议全国各地分公司一起消费扶贫的方式,短时间内不可能一直重复,如何让消费扶贫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同时还能把好质量关,只有让贫困户直接和客户对接。

想到这里,我便起草了一封感谢信,放到贫困户发售的果箱中,信中在感谢爱心人士对扶贫工作支持的同时,还把发货的贫困户的电话和姓名写上,方便消费者重复购买和及时沟通。

事实证明,这封感谢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批苹果发出后,大量的爱心人士以及他们的朋友开始重复购买。而贫困户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动,也让他们在种管苹果时有了新的触动。

果农杨治平今年收获了一万多斤苹果,通过电商就销售了三分之一。他说:“以前我们老以为苹果越大越好,但在网上卖苹果时,有客户反映果子太大了,一顿吃不了很浪费。看来这水肥也不能太大,还要科学施用、按需施用啊。”

这种牵线搭桥式的可持续消费扶贫思路,不仅为果农为开拓了一条新的销售渠道,更让果农通过亲身购销体验,认识到市场的需求,反过来更新了观念,改进了种植管理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到2019年年底,仅电商消费扶贫这一渠道,就为村民带来3万余元的收入,苹果发往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海南等地,价格比市场价一公斤高出了一块多钱。另外,我们的单位也对消费扶贫给予了大力支持,春节时一次性就定了350箱苹果作为职工福利。

如今,马上就到红富士苹果收获的季节了,我们打算在去年的基础上更好地帮村民销售苹果。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和好几位愿意合作的水果零售商进行沟通,还准备建一个苹果销售微信群利用手机搞销售。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越到后面难度越大,要实现组织的嘱托,担起扶贫干部的使命,需要我们的作风像石头那样“沉”,工作像石头那样“实”,把百姓的致富产业做得像石头那样“硬”。

沉下去、实起来,培养硬功夫、真本事,让驻村帮扶有效果,让脱贫致富成为现实,我和我的同事们将继续努力下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