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代男人更爱包包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9-07

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有了美的追求,所以感觉出门身上放很多东西影响自己优雅的装扮,而且走路也不方便,于是佩囊便产生了。人们出门时把钥匙、印章、凭证等都放进佩囊中,挂于腰间,故称“佩囊”。《诗经·大雅·公刘》就有“廼(nǎi)裹餱(hóu)粮,于橐(tuó)于囊”的说法,此时的包包小的曰橐,大的曰囊。

到了汉朝,皇室贵族发行了一款限量的贵族包,名曰“绶囊”。皇帝常常用它来赏赐臣属,所以佩带绶囊的人皆是有官爵之人,绶囊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

既然要代表身份,那就得有其独特的图案,所以绶囊上常用虎头来做图案,故又称“虎头鞶(pán)囊”。而且在色彩上也有规定和讲究。《东观汉记》就有“邓遵破诸羌,诏赐遵金刚鲜卑绲带一具,虎头鞶囊一”的记载。

南北朝时期的包包多绣兽爪,通过包包上绣线的颜色就能区分主人官职的高低。《隋书·礼仪志》记载,“鞶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鞶囊。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唐朝时皇族为了凸显李姓的独一无二,规定包上绣鲤鱼。因为这种包是金银线绣,所以又叫金鱼袋和银鱼袋。它们的作用就是存放三、五品以上官员的“鲤鱼型身份证”。《新唐书·舆服志》记载,“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所以在唐朝,想使用这种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宋朝为了让更多的男人能背上包包,在唐朝金鱼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同时推出无鱼袋,规定六品以下官员佩带无鱼袋。而且在功能上也有所改动,可以放一些随身物品。

元朝时期,通过广大人民的集思广益,包包的款式有了很大的突破,其中褡裢颇为流行。“褡裢”为双层袋子,使用的时候从中间对折,搭在胳膊上,所以又称“搭膊”。因为褡裢起源于民间,不再有对身份的要求,所以在当时几乎是人手一个,从此包包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烟丝的烟袋,放扇子的扇囊,放挂表的表帕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包包。(《山西妇女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