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09-03
□记者 王耀
王晋君(左二)为患者进行胸痛三联一站式扫描
有一种医生,长居幕后,患者很少见过,对他们的工作也不甚了解,多在检查报告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有一种医生,每天坐在电脑前,瞪大双眼,从上百张图片中寻找细小乃至细微的病灶,将其辨别、标注出来,充当临床大夫的另一双眼睛……他们就是影像科医生。
日前,记者走进市中心医院影像科,切身体会这些“光影捕捉者”的工作日常。
全面、精准的“侦察兵”
常常被人们称为“拍片子的”他们,在大众眼里不是医生,不会看病。事实上,一个好的影像科医生堪称全科医生。从头到脚,各个部位、各个系统,什么知识都要懂一些。
“影像医师其实对综合素质要求还是挺高的。”据市中心医院影像科主任王晋君介绍,首先要熟悉全身各个部位的解剖名称,然后要学会如何正确评价图像,熟悉各种常见病变的不同影像的表现。看图像写报告或者审核报告,明确给出一个倾向性的结论,这其中就涉及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而影像诊断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患者需要什么样的治疗,用不用做手术,做什么方式的手术,都需要准确的影像检查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影像检查是治疗中的一个十字路口,决定着下一步的治疗方向,也关系着患者的命运。
2019年4月,一例特殊的手术在市中心医院紧张进行着。患者60岁,因为大脑左侧长有一颗胶质瘤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与一般的开颅手术不同,此次手术强调“术中唤醒”。就是说,在手术过程中,需要按照预订方案,开颅后将患者唤醒,与之进行简短的对话后,继续进行手术。手术全称很长——功能磁共振定位、术中超声辅助和术中唤醒下的开颅功能区肿瘤切除术。与“不唤醒”相比,这类手术可以在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脑功能,减少患者的心理创伤。
据了解,这是市中心医院进行的首例此类手术,也是继省人民医院后第二家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充分体现了运城市中心医院的综合诊疗服务水平和能力。
而患者是否具备“术中唤醒”的手术条件,第一道关就是影像科。“我们首先要对患者进行任务态脑功能成像,扫描人体大脑中的一组特殊序列,明确患者的脑功能情况。如果功能区没有移位、累及,则转给临床医生,由他们统筹把握。”影像科医生薛伟告诉记者。
在上万张图像中寻找病灶
大多数的患者可能对读片没有太多认识,觉得“机器一扫,报告一出,这有什么难的”。殊不知,每份片子都像一个图片库,可能由成百上千张图片组成,比如常见的腰椎三维、胸腹部CT,都要仔细分析上百张图片才能出一份报告。
在影像科的办公大厅里,一名医生为记者演示了一次完整的读片过程。他在显示器上调整着图像的对比度和明暗度。在调整过程中,图像好似电影一样,一幅接一幅地动起来。从这些看似一模一样的图像中,影像医师要找出蛛丝马迹,揪出危害人体健康的病灶和“元凶”。
为做出准确分析,这名医生把脸贴近屏幕,瞪大眼睛,仔细翻看不同维度的片子,寻找细微变化,还要结合病史,判断哪些是先前治疗的痕迹,哪些则是需要警惕的新病变。这份片子,他足足看了15分钟。
“有时病灶可能只是一些可疑征象,比如一个小白点只出现在某张图片上,这就需要反复观察、对比。有时会在一张难读的片子上花半个小时。”王晋君说,遇到棘手、看不清的片子时,医生们会一起分析,考虑每一种可能,出报告也要仔细斟酌。如碰上疑难病例,要和患者沟通,询问病史、查找文献或请专家会诊。
而最终的影像报告也不是一位医生完成的,为保证影像报告的准确性,从影像学检查到完整的影像学诊断报告,要经过住院医生的初步诊断和高年资医生的审核把关。记者不禁感叹,小小的检查报告单竟然要经过这么复杂的程序。虽然患者拿到手里的只是几张片子和一张报告单,但其中凝聚着医师大量辛勤的工作。
影像医师不但工作内容相对单调,而且工作量很大。据悉,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每天至少接待患者700人次,平摊下来,每位影像医生一天要看200份X光片,或120份CT,或70份核磁共振。照此计算,一位医生一天下来要看1.5万张甚至2万张的图像。
“喜新厌旧”的追逐者
图像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影像科是临床非常重要的医技科室,也是近二十年发展最快的科室之一,可以说临床很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追踪随访,都需要影像检查的参与,所以不能出错。”多年的从医经验,让王晋君深感这个岗位给从业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职业风险。影像科发布或审核过的任何一张检查报告单,都会对诊疗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医院,对于患者,都至关重要。“精准的诊断报告,对于患者而言是最好的治疗凭证,这个工作不容小觑,我们必须做得扎实、精准。”王晋君说。
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业人员不断地自我加压、持续学习,练就高超的医学功夫和敏锐的观察力。以老百姓耳熟能详的CT为例,从最初的单排到64排,再到如今的256排,每一次硬件的技术革新,都要带来操作技术与医疗理念的迭代升级。
2019年1月的一天,一名患者突发胸痛,前往市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就诊。医生迅速为其抽血化验,进行心电图及相关检查后,仍无法确诊该患者究竟是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还是胸主动脉夹层。这3类疾病发病凶险、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诊断困难、误诊率高。
按照以往的影像诊断手段,患者有可能需要进行肺动脉CTA、冠状动脉CTA、主动脉CTA才能明确诊断。每做一项CTA检查,都要注射造影剂,两个检查之间至少要间隔48小时。3个检查下来,不仅耗时长、痛苦大、费用高,而且有可能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得益于市中心医院2018年年底引进的业内最高端的GE256排CT,借助胸痛三联一站式扫描技术,30分钟后,这名患者的诊断结果出炉:右肺动脉主干栓塞。由于诊断及时,最终经及时溶栓治疗后,该患者痊愈出院。
GE256排CT是目前最先进的CT设备。伴随着高端设备的引进,市中心医院影像科积极开展新技术学习,成功掌握CT灌注成像技术,并迅速投入到临床应用中。这一新项目的开展,填补了我市影像检查高端项目的空白,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全身肿瘤患者,提供最前沿的影像检查服务和强有力的治疗预后保障。
科教研一体发展的综合性科室
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有一项有着优秀历史的良好习惯——每天早上7点半交班后,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集中进行业务交流、案例探讨。日积月累,促使所有人员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提高整个科室的综合业务水平。
同时,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对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像科全力优化医师结构,除了招聘高学历人员,也积极组织现有人员学习深造,读取研究生。另外,他们引入“导师制”,由高年资人员对年轻人员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让年轻人尽快由学生身份进入医师角色,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快成长。
目前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一个融放射、CT、MRI、介入为一体的综合影像学科。截至2020年4月底,全科共有医、技、护、工等各类人员68名,其中高级职称19人,硕士研究生20人,运城市学科带头人1名。
科室目前拥有西门子、GE、飞利浦、东软等国内外公司大型影像设备共计30多台,包括3.0T-MRI1台、1.5T-MRI3台、DSA3台、256排CT1台、128排及以下CT3台,可以开展三级甲等医院要求的所有检查项目,包括全身各部位X线摄片,钼靶摄影,各种造影,各种介入放射学技术,CT与MR常规扫描及特殊成像与各种后处理等。
科室还承担着山西医科大学、长治医学院及全国各地职业技术学院影像专业学生实习任务和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影像教学工作,并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学术活动,培养出了一支理论结合实践的人才队伍。2019年,该科室全年接诊人次超过24万。
2019年8月,该科室引进肺结节人工智能机器人辅助筛查系统,将原来需要5到8分钟的阅片时间缩短到5秒内;2019年12月,上线“云”胶片,患者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电子报告及影像图像;2020年6月,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将线下学习改为线上交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追逐新技术、学习新本领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
“下一步,在做好科室工作的同时,将发挥市中心医院的区域医疗中心作用,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影像质量控制巡讲活动,让更多基层医院的影像诊断技术规范化、标准化,也让更多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王晋君告诉记者。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