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乡村扎下“城里园”

——永济市学前教育均衡改革工作纪实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7-24

仲夏的永济乡野,田畴如画,生机勃勃。

穿过一条乡间林荫水泥路,走进一座如诗如画的村庄,视野中出现一处别致的“世外桃源”,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位于“宗元故里”永济市西文学村的永济市惠民幼儿园文学分园。这里绿树掩映,童声如歌;这里,墙体上绘满了充满童趣的彩色绘画,操场上的滑梯、平衡木等儿童娱乐设施整齐排列;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种植园”;这里,教学楼气派雅致,室内窗明几净,教学一体机、儿童图书、积木、泥塑应有尽有,各种活动区域标识清晰分明。

像这样独具特色的来自城里的乡村幼儿分园,在永济市还有两所:永济市市直幼儿园青渠屯分园、永济市春蕾幼儿园清华分园。

西文学村党支部书记说:“我们村也有了‘城里园’,娃娃们再不用为上学发愁了,在家门口不仅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又不耽误农业生产。”青渠屯村一位年轻妈妈说:“过去我们托熟人找关系,把孩子送往城里幼儿园,现在‘城里园’就扎在家门口,方便多了,开销也少了。”清华村一位留守儿童的爷爷说:“过去,在教育管理孙子上,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孩子懂礼貌了,知道讲卫生,晚上回家不但自己洗脚,还闹着给我们老两口洗脚哩!”

老百姓这些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同时也是对永济市教科局正在实施的学前教育均衡改革工作的认可和褒奖。

永济市的学前教育均衡改革从2019年开始,短短一年时间,缘何赢得这喜人的局面?

农村“学前”短板

制约乡村教育

长期以来永济市的乡村学前教育,占据该市学前教育的半壁江山。2018年秋,永济市教科局新一班领导对永济学前教育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发现乡村学前教育存在一些短板,其现状并不乐观。

农村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极为短缺。如:该市农村公办幼儿园62所,在园幼儿3831人,仅有专业幼儿教师92人,许多农村公办园的师资主要由转岗教师和临时聘用教师组成,师资力量极为薄弱。加之,一些农村幼儿园还沿袭着传统的“小学化”教学模式,教室桌椅依然按听课形式,一排一排摆放,向幼儿传授知识也比较传统,相对于先进教育理念已严重滞后。如果再考虑到幼儿园环境、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和科学搭配儿童膳食营养等诸多元素,就进一步体现了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毫无疑义,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滞后,凸显出学前教育的短板,已成为严重制约该市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瓶颈。

学前教育是整个中国教育大厦最底层的基座。“绝不能让乡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2019年春,永济市教育科技局新班子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该局经过将近半年的调研、酝酿、讨论,并和一线园长、教师交流,一个破解制约该市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瓶颈的方案“破茧而出”,一项带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开始实施。

城乡“学前”均衡

激起一汪春水

改革破局,势在必行。2019年春季,永济市教科局打出一套“组合拳”。

一、给想干事的人压责。经班子讨论,将一位年轻有为、富有闯劲、勇挑重担的优秀妇女干部,提拔为永济市教科局幼教股股长。

二、实施城乡捆绑式发展。即城区幼儿园在乡村办分园,实现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并出台了《永济市教育科技局关于城乡一体化办学职责分工的通知》,教科局各股室明确职责,共同为城乡学前教育捆绑式一体化发展保驾护航。

三、把名园搬到乡下去。该市积极探索城区名园在农村办分园试点工作,首批在城区选择市直幼儿园、春蕾幼儿园和惠民幼儿园3所名园,分别在该市不同方位,创办了市直幼儿园青渠屯分园、春蕾幼儿园清华分园、惠民幼儿园文学分园。每个总园派出3名精兵强将长期在分园工作,其中一名任分园园长。实行总分园保教管理一体化(每日食谱一致、课程模式一致、评价方式一致、教研活动基本一致),力求让农村适龄儿童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

幸福“学前”惠民

带来教育嬗变

一年来,永济市学前教育均衡改革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3个分园随之悄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3个分园的教学质量深得人心,幼儿园有吸引力,教师有自信力,学生有幸福感,家长有自豪感。

园室环境焕然一新。一年来,该市教科局和各总园共拿出160多万元,在财力上支持分园添置硬件、软件设施,同时进行环境改造。如今各分园环境焕然一新,特色鲜明。永济市市直幼儿园青渠屯分园、永济市惠民幼儿园文学分园分别开辟了“体验园”和“种植园”,让儿童亲自管理韭菜、香菜、黄花菜、葱等各种蔬菜和小麦等农作物,让学生了解其生长过程,体验农民的艰辛,从小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撒播热爱农耕文明的种子。时下,永济市春蕾幼儿园清华分园满园绿荫,垂柳依依,成了孩子们夏季活动的天然王国。永济市惠民幼儿园文学分园,把文明用语、文明礼仪绘成简易图画,张贴于教室外柱子上,既美化了环境,又可对儿童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教育理念焕然一新。以前这些农村幼儿园实施的是小学化知识型教学模式,而今,实施活动型教学模式,让儿童在玩中学,快乐中学习,提高了儿童的全面发展能力,家长的观念也随之改变。

作息时间焕然一新。如今3个分园施行和城区总园一致的作息时间。早7点到校,中午设有午休,午休时每个学生有一张小床,下午5点半放学。完全摒弃了过去为迎合乡村家长的作息时间——早6点入园,中午几乎没有午休,如果有也是让孩子趴在桌子上小憩,晚7点放学。确保儿童每天休息时间达到11至12个小时,从而能得到充分休息,实践证明此作息时间,更为科学,有利于儿童健康发育。

膳食搭配焕然一新。现在3个分园每周完全按照城区总园的“膳食谱”安排饭食,早餐、午餐一周内不重样,如春蕾幼儿园清华分园午餐有白米、包子、西红柿鸡蛋面及麻肉。永济市市直幼儿园青渠屯分园每天下午3点要给儿童加餐,吃各种水果,为他们补充营养,确保儿童的生长发育。

教师素养焕然一新。分园园长每周服从总园安排,开学前组织全体教师培训一次,每周要组织两次教研活动,每天晚上园长带领教师进行打卡学习。经过一年的“充电”学习,3个分园教师专业素养整体得以提高,教师由“土教师”变为“洋教师”,由只会教知识“小教型”转变为幼教的“全能型”教师。

儿童所学焕然一新。3个分园完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进行施教。依照《指南》,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基。

儿童面貌焕然一新。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城区总园一致的教育方式,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乃至品质。一年来,永济市学前教育均衡改革工作的效应,在乡下儿童们身上表现得更为鲜明。他们一个个由原来的胆怯、害羞变为机灵、活泼,善于表达;由一声声稚嫩童音夹带浓重的乡音土话,变为字正腔圆的标准普通话;由见人害羞不说话变成现在见人一声声礼貌的问候。孩子们的变化,标志着昔日的“土娃娃”,变为文明、礼仪的“小绅士”,昔日的“丑小鸭”成为亭亭玉立的“白天鹅”。

目前,3个分园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以它雄厚的实力,可喜的变化,优质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永济乡村学前教育的龙头,正辐射、影响着周边的公办、民办幼儿园的办学方式,并将引来蒲坂教育的“满园春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永济市教科局的决策者们站在教育发展的高度,站在惠及百姓的角度,把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乡村,搬到了村民的家门口,下了一步妙棋,盘活了永济教育这盘大棋。如今,3个分园所取得成绩,有目共睹,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现在推行的学前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求真务实,让村民享受到实惠,目前仅仅是试点,今后将会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大覆盖面。下一步,永济市的学前教育一体化办学模式将继续不断深入农村,让城乡教育均衡模式在乡村扎下根,开出花,结出丰硕的果实!”永济市教科局局长许管哲说。(谢全登 冯红寅 吕新华)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