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红色基因传承的领跑者
——“王长远工作室”红色传记追寻初心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冯英伟 王琪琳时间:2020-06-30

王长远工作室成员在一起交流研讨    王琪琳 摄

闻喜县有一位77岁的老共产党员,退休后自发组织了一个民间工作室,从事红色人物传记创作。15年来,该工作室主创人员笔耕不辍,创作出50余部长篇红色人物传记,计900余万字。这批红色传记,涉及革命先辈达百人之多,成为一笔独具特色的重要资源。

心结与担当:英雄后代难以泯灭的红色情怀

闻喜是一块红色的热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晋豫边根据地的一部分,发生过上百次抗日战斗。王长远的父亲王寿山,抗战时期在此担任抗日游击队九支队一大队队长,其声威令日伪军胆战心惊。王长远出生在这个革命之家,从小耳闻目染,听父亲讲述过许多抗敌故事,其中既有父亲的亲身经历,也有河东共产党人嘉康杰、金长庚、柴泽民、樊马义等人的故事。王长远幼小的心灵里由此种下了红色的种子。

因为父亲的关系,王长远和许多曾战斗在河东地区的革命老前辈及他们的后代有着较密切的交往。1972年7月,原九支队政治部主任郭安选、副支队长樊马义等老同志应闻喜县委邀请,回闻喜参加党史座谈会。王长远热情予以接待,并积极参与照顾他们的食宿,参加他们的会议,帮助他们整理回忆录,了解到老一辈更多的感人事迹。

1998年,王长远从县卫生局党总支书记任上退了下来,有了时间和精力,决定为英杰著书立传,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挖掘与盘活:一位老干部的心力、脚力与毅力

资料从哪里来,原有的档案资料寥若晨星,当年的当事者多已作古,在世者寥寥无几,到哪里找,向谁人求,成为摆在眼前的头道难题。目标既已确定,再难也要走下去。王长远凭着他与河东一些老前辈及其子女熟悉的人脉资源,利用一切时机收集资料。

一是穷读史书典籍记载。运城及各县方志、党史文献资料,他大都熟读,并以此作为写作的基本依据。二是遍搜老前辈回忆文章,收集到许多老前辈亲书或口述的回忆录。三是详研省、市、县各级档案馆历史档案,获益匪浅。四是拜访健在的老人。王长远带领一班人数番前往北京、太原等地采访柴泽民等老领导,不间断地深入乡村拜访知情的老人。五是踏访老前辈主要活动区域。中条山、稷王山、火焰山、鸣条岗、峨嵋岭,是当年河东抗日根据地;堆云洞、韩家岭、陈家庄、小柏爻、牛庄村是当年河东地委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地或机关驻地;夏县其毋村、南郭村、泊头村分别是嘉康杰、金长庚、宋振山的家乡,他们一一前往寻觅、拜谒。

在采访和调查中,他们始终怀着一种虔诚而温暖的心情,去重温那段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去触摸各位英雄的曲折心路,去感受每位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采访,收集到的资料摞起来几乎有一人高,为红色传记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策划王长远,一方面拟定书稿题目,拿出编写提纲,解决出版资金难题,一方面带领编写人员调查采访,几年下来,竟垫进去好几万元。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也使他的身体严重透支。

许多朋友问:“都过了古稀之年了,为什么还这么拼。”还有人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痴心于红色题材图书呢?”

他说:“第一,我痴心于红色题材的专著来源于心中的红色情怀。我认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才能振兴中华,讴歌共和国的先驱者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崇高使命。第二,带着今天的思考,挖掘闻喜革命斗争史更深刻的内涵,赋予它新的生命,引发人们的思索,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第三,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内涵,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红色文化始终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

重点与亮点:找准英模人物精神航标的切入点

通过对闻喜多位英雄事迹的调查和整理,他们梳理出英雄精神的四大特点:一是坚定不懈的理想信念;二是热忱爱国的赤子情怀;三是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四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因此在写作中,编者把“铁血”精神作为切入点,前后创作出版了铁血系列图书,即《铁血雄风——河东英雄传》《铁血丹心——闻喜抗日英雄谱》《铁血河东——柴泽民的故事》《铁血稷麓——王立中烈士传》《铁血壮歌——剡希何烈士传》《铁血铸魂——闻喜红色故事》,共计160万余字。

这批红色人物的长篇报告文学,是亲历者和创作者共同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许多读者阅读后反映说:这些红色人物传记用鲜活的文字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用鲜活的事例激发读者的思考,启迪心智。

传记的真实性与史志的准确性:从写人到写史的无缝对接

真实,是人物传记的基本要求,红色传记尤其如此。工作室的一班人严格按照历史文本写作的要求,真实记录书中人物的革命活动及其生平,同时把握人物活动时期的历史背景,将采访到的素材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去考证,作出符合历史真实的记录。

王长远说:“深入调查研究不止是翻阅文字资料,还必须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洪流之中,用心体验和思考。”对于史书中存在疑问的许多记载,他们进行特别考证,不照搬照抄,以讹传讹。在民间,关于嘉康杰中条山暴动失败以后的去向,有数种史书皆记载为嘉康杰前往闻喜峨嵋岭上庄村以扛长工为掩护,继续领导河东特委工作。杨澍、王长远在编写《金长庚传》时,查阅了大量资料,注意到当时的情形是,阎锡山政府重金悬赏捉拿嘉康杰、金长庚,村村有反共保卫团,遍地是便衣特务,在白色恐怖笼罩河东的严酷环境中,说嘉康杰为人扛活,不能令人信服。再者,嘉家为当地富户,嘉康杰少小读书,不事稼穑,外出学成回到河东以后,长期教书办学,面对敌人的到处搜捕,讲他会做农活、能扛长工,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带着疑问,他们专程到小柏爻村拜访孙兴烈士80多岁的儿子孙秀山、孙玉山兄弟。两位老人十分肯定地说,嘉、金二人是孙兴华的连襟、共产党员白子明从其家郭店村带回藏入孙家的,以后又转移到孙家的几位亲戚家居住。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处于完全隐蔽的状态,几乎与外界隔离。后来,在找到的金长庚的一份自述中也印证了孙家兄弟的说法。

王长远为工作室创作的红色人物传记定的标准是:“党史的高度,史志的真实,文学的生动,故事的鲜活。”每个故事要求做到:事情的真实性,事件的准确性,人物的榜样性。传记文学的可读性与党史人物史志的真实性、准确性,在王长远工作室的精神产品中得到了有力的统一。

开拓与创新:动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英雄风采

王长远说:“文学是一门供人欣赏的学问。”传记文学是用文学语言记述真实人物事迹的长篇文学作品样式,文学性是它的重要标志。当下的年轻读者,不喜欢那些“说教式”的人物传记,因此,他们在创作英雄人物传记时,在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坚持两点:一是语言生动活泼,情节感人,让人记得住,可读性强;二是图文并茂,表现形式多样。

写好红色人物传记很不容易,它不应该是事实的机械搬迁,而要在一种强烈的理想追踪与开拓中进行打捞与生发。要仔细认真面对现实生活,然后再实现独特、精彩的文学表述。王长远他们不断锤炼自己及时感知、把握时代与社会的眼光和能力,去捕捉现实中最典型、最核心的人物、事件,对其作出独立的审视与判断,用文学的语言予以形象的叙述与表达。工作室一班人用社会的、历史的眼光,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去雕刻自己的作品,去展示相关时代,努力做到在人物刻画、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王长远说:“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谁会讲故事,谁就能赢得受众。”许多英模的事迹,本身就是动人的故事,创作中他们坚持用讲故事的语言,还原事情的本真。

在《百姓好当家——王全才的故事》编写过程中,他们将栗村老支书王全才的事迹,用112个故事加以讲述,使用插图60余幅,编入诗词和顺口溜70余首,楹联60副,书画作品40余幅,照片50余张,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可赏性。

涑阳村的吴吉昌创造“芽苗移栽”等植棉新技术,改变了中国棉花栽培史,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被誉为“农民科学家”。他们采用多兵种协同作战方式,策划了一套“吴吉昌书系”,内容包括四卷的长篇报告文学《吴吉昌传》,一部包含560幅照片、25组诗词的《吴吉昌画传》,一部包括长篇叙事诗、蒲剧剧本、电视剧画册、连环画画册等内容的16万字的《吴吉昌之歌》。全套共6本、130余万字的“吴吉昌书系”出版后,县里举行了隆重的出版发行座谈会。有专家评价说:该书采用纪实的方法,生动剖析了传主崇高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有身临其境之感,是一套很有思想分量和艺术深度的成功作品。

由写一个人到写一群人:吹响英雄团队集结号

2006年10月,由作家杨澍主笔创作的《柴泽民在河东》真实、生动再现了柴泽民等老一辈革命家和我区军民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战争胜利浴血奋战、英勇斗争的战斗生活,社会各界好评如潮。首部作品的成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此后,他们的红色传记作品陆续问世,一发而不可收,工作室先后编写出反映太岳三专署专员金长庚事迹的《金长庚传》,反映中条地委书记席荆山事迹的《席荆山传》,反映闻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卫逢祺事迹的《公仆——卫逢祺传》,反映稷麓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赵宜轩事迹的《稷麓县长——赵宜轩》等。

一个英模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党的培养、团队的支持。在为这些英模人物立传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写某个英雄时,他们身后有一群英雄,还有一群隐姓埋名的群众。这个群体的事迹也同样使人感动,比如闻名河东的“闻喜抗日游击大队”“抗日游击九支队”“五大队”“稷麓县武工队”等武装组织,都是能打善战的英雄团队。工作室决定将单个的人物汇总集结起来,全面反映闻喜县轰轰烈烈的抗日和解放战争,先后编写出版了37万字的《河东英雄传》、22万字的《闻喜抗日英雄谱》、18万字的《血染的风采——闻喜英烈以身殉国的故事》、20万字的《红色足迹——闻喜英烈报告》、25万字的《闻喜红色故事》、20万字的《河东革命摇篮——陈家庄的传说》。

由一个人来写到一群人来写:红色沃土的精神守望者

在编写人物传记时,王长远一个人探访、调研、编写、校改,忙得团团转。随着对英烈人物采访研究的深入,进入他视野的对象越来越多,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既然一个人势单力薄,单打独斗,何不组团合伙编著呢?于是,他找到了纪实文学作家杨澍,两人一拍即合,组成“二人店”,开始了艰难的创作。后来,退休教师张引来、贾发学、张红全,农民王更源、张红伟、解稳,退休干部邱中民、王永福、李之一等一批作者参与进来。这个专门从事红色传记创作的民间联合体被命名为王长远工作室。

杨澍,这个曾被《山西文学》授予“优秀作家”的闻喜人,除了有很好的文笔外,还有执著的创作精神。他为了查阅“闻喜抗日斗争”的史料,曾在闻喜县档案馆泡了半个多月;他为了解王寿山、宋振山、金长庚等人的革命事迹,曾在两个月时间里连续采访了80多位知情人……

张引太,这位退休的中学校长,为了采访山西省原副省长卫逢祺的革命斗争经历,几乎走遍了郭家庄、柏林、七里坡等乡镇的村村巷巷……

为了写好全国劳模吴吉昌的故事,王长远请他的老朋友、城关中学高级语文老师张红全出山操刀。张老师是描写农村人物心理活动的高手,不仅善于讲故事,语言也是继承了“山药蛋派”风格。张红全不负众望,一部包括《苦海浮生》《巅峰时刻》《心在滴血》《溢彩春秋》四卷本95万字的大型报告文学《吴吉昌传》历时四个年头,最终与读者见面。

感动读者、引起共鸣、教育群众是检验人物传记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要想感动读者,首先要感动作者。王长远工作室成员之一、年过七旬的峪堡村王更源老人说:“英雄的事迹,使我心中充满了敬意,也引发了诗情,尽管我的笔力是笨拙的,但我的心是纯真的,于是我拿起了笔,写下了我对英雄崇敬的赞歌。”王更源老人家在乡下,家庭经济状况十分拮据,创作《王寿山之歌》时,正遇老伴去世之不幸,他还是忍着痛失亲人的悲凄完成了作品。

这个工作室的成员,共有共产党员10人、科级公务员8人,有专业技术职称者10人、县市作协会员10人、省作协会员4人。作为工作室领头人的王长远,曾获经济学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后成为省作协会员。他注重发挥各位作者特长,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正常情况下,由他捕捉信息,选定课题,将收集到的资料加以疏理,然后拿出编写大纲,征求方方面面意见后,再确定写作人员。

闻喜这块热土,孕育着一群为民族解放英勇善战的革命老前辈,也催生出一伙激情满怀、豪情万丈的写作高手和作者群体,这群“红色传记义工”,就是扎根闻喜这块红色沃土的“精神守望者”。

由动笔著书到开口演讲:多渠道传承红色基因

一部部英模传记出版后,在王长远他们看来,工作还没有结束。继而,他们又做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送书。每一部专著都分别赠给县图书馆、档案局、闻喜中学、闻喜二中、东镇中学、实验二中等学校。他们曾为闻中图书馆送去20部《柴泽民在河东》,为仪张村送去《红军巧裁缝刘隆昌》。侯村乡寺底村是著名的“中国楹联村”,工作室特意为村里送去65个品种116册、价值5146元的红色图书。陈家庄村被誉为“河东西柏坡”,工作室将价值5000余元的红色人物传记赠送给该村。如今,一整套37个品种的闻喜英烈人物传记,摆放在陈家庄革命纪念馆的展柜和图书室里,到图书馆借阅的青少年一批接着一批。

第二件事是讲课。他们前后为闻喜县老年大学、郭家庄镇老年大学、郭家庄初中、蓝天双语学校、东华学校等单位讲述闻喜县党的发展史、党史人物和英烈事迹。

第三件事是演讲。烈士剡希何是山西大学的高材生,抗日战争期间创办抗日小学,办起抗日刊物《闻喜新闻》,在狱中更写出气势磅礴的绝命诗。他们将书中的“狱中斗敌”故事,重新加工,经闻喜县文化旅游局魏红玉在县、市演讲后,听众反响热烈,获运城市红色故事演讲第四名,获山西省优秀演讲奖。

第四件事是创办图书馆。担任桐城镇离退休干部第四党支部书记的王长远,得到县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老干部局、老促会、桐城镇党委的支持,获得了一批图书,建起了一个红色图书室。他还积极发动退休老干部赠书,自己更是带头捐出图书40多个品种,价值3千多元。目前,图书室共有以红色人物为主体的各种图书两千多册,价值5万余元。

王长远工作室,红色精神的传播者,红色资源的挖掘者,红色基因的传承人。问及工作室今后创作红色传记的打算,有工作室成员动情地说:“在历史的天空中,河东地区的革命前辈、英雄人物,如群星璀璨,值得河东儿女世代铭记,他们留下来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去传承。为革命前辈立传,讴歌河东英雄,我们只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将继续努力,继续保持初心,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