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6-12
孟子认为人皆有所爱,只要充分扩充这种爱便是“仁”。同时,孟子的“仁学”,又多从心性入手,他用“不忍人之心”或“恻隐之心”解释“仁”,认为“仁”的品质是人生而具有,道德教育的目的无非是恢复人本有的仁心。将这种“不忍人之心”运用在政治上,就会施行“不忍人之政”。
仁者爱人,在传统治国理政之中,表现为以爱民如子、视民如伤为内容的仁政。可以说,正是中国政治中这种讲仁爱的思想,是“中国之治”能够达到“不忍欺”的关键。即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管子对这种仁爱思想也深表认同。
《管子》中指出:“人主能安其民,则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如果人主能够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那么人民对待君主就如侍奉父母一样。如果君主有了忧困,人民就会为他感到忧伤;国君有了危难,人民愿意为他拼命效力。反之,如果人君把人民看作是泥土、草芥一样低贱,甚至还随意践踏、欺凌,人民反过来就不会被君主所使用。君主有什么忧困,人民也不会为他分忧;国君有难,人民也不会为国君去赴汤蹈火。如果国君能够把人民视为与自己一体,那么国君有了困难,人民怎么会不为国君而效力、分忧?(《北方新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