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代文人雅士爱种紫藤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4-27

人们一提起北京的古都风貌,总是说“古槐、紫藤、四合院”。确实,过去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中,大多都有藤萝架。在春末夏初之际,一串串紫红色的紫藤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把四合院点缀得古香古色。

紫藤,又名藤萝,古时称为虎豆,到南北朝时才称为“藤”。紫藤原产于我国中部,现全国各地多有种植。因紫藤古朴高雅、芳洁肃穆,故古代的文人雅士格外喜欢紫藤,他们植藤、咏藤、画藤,不亦乐乎。

明末,天安门外东侧有吏部大堂,其院内有一棵明代古藤。其花盛开时,紫花如霞,官员和宫人们纷纷出来观看。后来,康熙年间,这棵紫藤还出现在诗作之中:“不知移植在何年,蔓由根蟠百丈牵”,可见其古藤的粗大。

清代因为宣南有文人寓居于会馆中,因此,宣南的紫藤很多。如今宣武门外的海柏胡同,又名海波胡同,明代就已存在,当时因有海波寺而得名。清代康熙年间,有两位文学大家曾居住在这里,一位是朱彝尊,一位是大戏剧家孔尚任。

朱彝尊是清康熙年间《日下旧闻》的编者,他故居院内的书房名为“古藤书屋”,因其窗前有一架古藤,为朱公亲手所植,其藤枝干苍劲,紫花垂窗,朱公有诗云:“爽开寻丈地,藤花紫满檐。”当年曹寅是朱彝尊的忘年好友(朱彝尊比曹寅大二十九岁),他经常来“古藤书屋”和朱彝尊饮酒赋诗、谈古论今。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就是曹寅出资帮助出版的,曹寅的《楝亭诗集》是朱彝尊写的序。

孔尚任的故居内也有一架古藤,孔公有诗云:“海波巷内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孔公称自己的书房为“岸堂”。孔尚任就是在这棵紫藤下写出了《桃花扇》。清康熙年间,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剧本,一个是洪昇的《长生殿》,另一个就是孔尚任的《桃花扇》。当时有诗云:“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多唱孔洪词。”《桃花扇》的首演是在后孙公园的戏楼里,后来后孙公园的一部分成为安徽会馆。

除此之外,清乾隆年间的太仆寺卿戴璐在上斜街的宅院里也植有紫藤,他有诗句“藤萝满架护清荫”,他的著作就题为《藤荫杂记》;清初诗人王士祯(王渔洋)在东琉璃厂西太平巷的故居也有一架名藤,他有《紫藤花》一诗,诗云:“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荫”;清乾隆年间《日下旧闻考》总编于敏中在宣内兴华寺街的故居中有一古藤,紫藤压架,有“年年频见紫云垂”之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在西珠市口的故居有一架古藤,他的居室起名为“青藤馆”。他就是在紫藤下,和戊戌君子们商讨变法强国。

遗憾的是,以上这些名藤早已无存,而北京现存最著名的一棵古藤,是位于虎坊桥东北侧纪晓岚故居的古藤。这株紫藤为他亲手所植,距今已近三百年。

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特别提到这棵古藤:“其荫覆院,其蔓旁引,紫云垂地,香气袭人。”在每年的初夏时节,紫藤花盛开,犹如一片紫霞映满棚架,格外绚丽。过去,这棵古藤是在门里西侧一个月亮门里的小院中,后来在修建两广大街时,原大门拆除,这棵古紫藤便亮出门外,人们在街面上就能欣赏到它。每年紫藤花盛开时,观者如云。(《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