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脱贫路上带头人

——记垣曲县毛家湾镇刘家村村委会主任聂杨斌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崔松良时间:2020-03-30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

在垣曲县毛家湾镇刘家村的花椒基地,村民忙着剪枝、打药、施肥……“我们村的花椒产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起来,多亏聂杨斌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带领我们广栽‘摇钱树’,使得我们村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该村一贫困户高兴地对笔者说。

“不能自己富了,就忘记了乡亲”

刘家村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530多口人,分散在6个自然庄,村民围着山坡地传统种植,人均年收入仅有2800元,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

1993年,19岁的聂杨斌只身来到临汾侯马打拼。在此后的“商海”中,他一直经营煤焦铁贸易,并创办了公司。公司经济效益好时,年收入可达60万元。2017年夏季,刘家村一位老党员赴侯马找到聂杨斌,“脱贫攻坚早就开始了,村民们迫切希望致富。你是从咱刘家村走出来的,村民欢迎你这样有魄力、有能力的带头人回村大干一场。”

对于返乡回村当干部,聂杨斌也有过顾虑和担心。离开侯马,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生意,损失太大。几经思考,聂杨斌决定还是回到家乡,为脱贫攻坚干一番事业。当年10月,他毅然舍弃优越的生活,回到刘家村参加了换届选举,高票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要脱贫,必须要有一个好产业”

刘家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家,大多村民仍然因循守旧,观念滞后,不仅家庭收入低,集体经济也是“零”。在走访群众、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聂杨斌提出,要脱贫,必须要有一个好产业。

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才能使村民尽快增收致富?种植蔬菜当地缺水,发展养殖手头缺钱。经过广泛讨论,聂杨斌决定栽植花椒树,一方面当地气候土壤很适合,另一方面花椒价格高,市场看好。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村民顾虑重重,有各种担心,甚至还有抵触情绪。聂杨斌首先把自家的10亩地全部栽上花椒树,接着又从21户村民的土地中流转200亩,全部建成花椒基地,吸收贫困户从事花椒管理,每年除支付6万元的土地流转费,还为在基地打工的村民发放10万余元的务工费。

就这样,聂杨斌为发展脱贫产业作出了示范。在他的带动下,该村现在共有花椒828亩,实现了户均4亩,刘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椒村”。

“只有改善生活条件,才能提高村民幸福感”

脱贫攻坚不仅使人均收入提高,还要打造好的家园环境。聂杨斌在村民代表会上提出,腰包里既要有钱,基础设施也要完善,只有改善生活条件,才能提高广大村民的幸福感。

聂杨斌说到做到,围绕道路、饮水、医疗、文化和扶贫移民,为村民办了一件件实事:争取交通项目资金100万余元,拓宽改造通村通3.6公里,使6个自然庄全部通了水泥路;争取水利项目资金26万元,实施了人畜吃水工程,建了4个蓄水池,铺设管道2100米,解决了3个自然庄255口人的饮水困难;争取资金5万元,改造了文化广场,使村民文体活动有了专门的场所。

为增加土地面积,聂杨斌多方争取扶贫资金30万元,采用机械化造地40亩,包给他人发展规模种植。村里每年因此可以有1.2万元的收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