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运城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览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3-10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四批(1996年)】

【西阴村遗址】

类型:古遗址 时代:新石器

地址:夏县尉郭乡西阴村西北部

该遗址西北隔鸣条岗近涑水河,东南隔青龙河依中条山,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

1926年,该遗址由李济先生发现并主持第一次发掘。这是中国人首次独立主持的田野考古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1994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庙底沟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类型文化和商代二里冈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

仰韶庙底沟类型文化遗迹有半地穴式圆形或长方形房址及不同形状的灰坑。出土遗物包括石、骨、蚌、陶等类。主要器型有釜、灶、夹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敛口钵、敛口瓮、缸、彩陶罐等。

庙底沟二期文化遗迹有圆形半地穴式房址及不同形状的灰坑。遗物以陶器为主。主要器物包括夹砂瓮、缸、折沿罐、釜灶、双耳壶、高颈瓶、钵、盘、器盖。其他遗物还有石刀、锛等。

【绛州大堂】(含绛州三楼)

类型:古建筑 时代:元

地址:新绛县城内西北(今新绛中学校内)

绛州大堂始建于唐代。据史载,唐太宗时出征高丽,命左将军张士贵在此设帐募军,故亦称“帅正堂”。此后这里成为历代州署衙门的办事机构。

现存大堂为原绛州州署衙门内大堂,为元代遗构。大堂坐北朝南,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明间辟门,柱头卷刹明显,柱础覆盆式。斗五铺作双下昂,重计心造,补间铺作用真昂,后尾挑在平之下,梢间斗后尾用大斜梁直接挑至四椽下。殿内采用减柱造,前槽仅用二金柱,布于两梢间外侧,金柱上用大内额一道,额上坐大斗承上部梁架,后槽明间设通间雀替左右连贯,上部梁架为六椽对后乳用三柱。

绛州三楼,即钟楼、乐楼和鼓楼,是新绛县城内的一大景观。钟楼创于宋,现存为明弘治的遗构;乐楼现存亦为明代遗构;鼓楼元至正时创建,现存同样是明代遗构。此三楼与绛州大堂处同一区域,钟楼在南,乐楼居中,鼓楼位北。三楼俱全者今甚为罕见,而绛州三楼皆存,弥足珍贵。

绛州三楼系第五批公布,与绛州大堂合并为一处。

【万荣后土庙】

类型:古建筑 时代:清

地址:万荣县城西南40公里荣河镇庙前村

此庙俗称后土祠,西、北两面紧临黄河、汾河,依山傍水,地势开阔。据碑刻记载,这里历史上曾属于著名的“汾阴脽地”,自汉武帝时,汾阴后土庙已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育民的胜地。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建汾阴庙,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2年)扩建,改庙为祠,定为国家祠庙。此后,东汉、唐、宋各代屡事兴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祠庙规模宏阔,祀势极盛,后来屡遭黄河水患,后土庙被淹没。清同治九年(1870年)易地重建于今址。现存建筑以晚清所建居多,但山门仍为元建,秋风楼为明代遗构,上存有汉武帝《秋风辞》元代碑刻。庙址坐北朝南,总平面呈南北长的矩形,占地面积约17600平方米,沿中轴线有山门、戏台、献殿、享亭、圣母殿、秋风楼。献殿两侧为东西五虎殿,圣母殿东侧为碑亭。山门是以三开间歇山顶为主,两侧歇山式便门与山门联构一体。后檐插廊制成献神乐楼,庙内并列戏台两座,与山门内倒座戏台连在一起,平面上呈“品”字形,故俗称“品”字戏台。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三批(1988年)】

【万荣东岳庙】

类型:古建筑 时代:元至清

地址:万荣县解店镇新城村西街北侧

万荣东岳庙坐北朝南,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面积15800平方米。

东岳庙即泰山神庙,是祭祀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

万荣东岳庙创建年代不详,元至元二十八年至大德元年(1291年-1297年)重建,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咸丰年间屡次重修。现存建筑分列于中轴线上,其中午门、献殿、香亭、齐天大帝殿为元建明修,飞云楼建于明正德年间,阎王殿建于清代(面宽五间,进深五椽,悬山顶)。院内保存有元、明、清历代修庙碑9道。

农历三月二十八,十月十八为东岳庙会。

【解州关帝庙】

类型:古建筑 时代:清

地址:盐湖区解州镇

关帝庙创建于隋,宋代扩充,明代曾予重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修复如故。现存建筑均为清代所建。全庙占地近66600平方米,平面布局分南北两大部分。南以结义园为中心,由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等组成。北部为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分前殿和后宫两部分。前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东西两侧配以钟鼓二楼、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木坊、碑亭、钟亭、官库等附属建筑。后宫以“气肃千秋”牌坊为屏,春秋楼为中心,左右刀楼和印楼对称而立。整体建筑布局严谨,轴线分明,南北两大部分,自成格局,但又统一和谐。前后有廊庑百余间围护,既像庙堂,又像庭院,为全国“关庙”中绝无仅有。

主庙大殿崇宁殿,是祀奉关羽的主殿。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现存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遗物。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殿内正中雕刻精巧的神龛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端庄肃穆。

春秋楼,又名麟经阁,位于后宫北侧,被称为关帝庙扛鼎之作,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楼高约23米,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两层三檐歇山顶。楼内底层木雕神龛三间,内置关羽金身坐像。楼上阁形龛内塑关羽观《春秋》侧身像,右手扶案,左手拈须,神态逼真。

庙内主体建筑全部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富丽堂皇。庙内外牌坊七座,形制有别,其中以“威镇华厦”坊、“结义园”坊、“气肃千秋”坊等最为壮观。庙内还保留有满镌纹样的万斤铜钟,制作精巧的铁铸焚香炉及铁狮、铁人、铁旗杆等,均为艺术精品。

【西侯度遗址】

类型:古遗址 时代:旧石器

地址:芮城县风陵渡镇西侯度村附近

1961年和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作过两次发掘,在此发现石制品、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其时代属早更新世,据古地磁断代初步确定,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之一。

西侯度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约170米的古老阶地上。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约1米厚的交错砂层中。动物化石主要是22种哺乳动物,包括巨河狸、剑齿象、平额象、步化羚羊等。哺乳类中绝大部分是草原动物,也有适于草原和森林生活的动物。

文化遗物共发现石制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经过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多为石英岩。遗址中发现了带有人工砍砸或刮削过的鹿角和用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大大提早了人类用火的历史。

【禹王城遗址】

类型:古遗址 时代:东周至汉

地址:夏县西北7.5公里中条山麓

古城址有大、中、小3座城垣。大城平面近似梯形,周长约15.5公里,总面积为13平方公里。北墙、西墙和南墙的西段保存较好,一般高出地面1至4米,西墙最高达8米。东墙大部分仅存断续残基。在西墙北段之外有宽约30米的护城壕痕迹。出土春秋战国遗物有鬲、盆、罐、浅盘豆、盖豆、甑、筒瓦和板瓦等,还有汉代的卷云纹瓦当、绳纹板瓦等。

据初步研究,大城可能为战国时期魏都安邑,中城为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小城使用年代最长,可能为原安邑的宫城,建于东周,至北魏仍沿用。

【司马光墓】

类型:古建筑 时代:北宋

地址:夏县县城西北12.5公里处小晁村边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夏县人,著名史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涑水纪闻》等。元祐元年(1086年)卒,赠太师温国公,归葬故里祖茔内。陵园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190米,占地约5.5万平方米。

茔地陵园西部有大小墓冢13座,正中3座高大且呈“品”字形排列,为司马光及其父兄的墓。墓前两侧侍立石人、石羊、石猪、石马、石虎等27件。茔内有苏轼和王安石撰文的墓碑4通,墓南有明嘉靖年间所建碑亭一座,内立忠清粹德之碑一通。碑额原为宋哲宗御篆,碑文原为苏轼撰并书,现碑为明嘉靖年间依照宋碑复制。全碑正文计2266字,记述了司马光之功绩、为人及家世。此碑螭首高达1.8米、龟趺高达1.6米、高为5.6米,总高计9米,堪称三晋第一碑。

守坟祠在陵园中部,现存建筑有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为明代建筑。

余庆禅院在陵园东部,现存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为宋代遗构。殿内三尊大佛塑工细腻,并配有胁侍、金刚等,东西两侧有十六罗汉塑像,为宋塑风格。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一批(1961年)】

【永乐宫】

类型:古建筑 时代:元

地址:芮城县城北3公里龙泉村东侧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原址在永乐镇,因三门峡水利工程,1959年将全部建筑和壁画迁至新址复原保存。宫殿规模宏伟,布局疏朗,殿宇巍峨,气势壮观,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元代建筑。

永乐宫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5座主体建筑,占地86000多平方米,除山门为清代重建外,余皆元代遗物。尤为重要的是这里保存着举世罕见的元代壁画,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题材丰富、笔法高超,为我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永乐宫壁画中绘有许多建筑,宫廷、城门、民居、府第、酒肆、饭店、寺院、亭台、楼阁、桥梁、牌坊、古塔等,是研究元代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