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县域>

临猗果业源尉庄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1-28

王志鹏

临猗县是闻名全国的果业大县,全县150万亩耕地中70%种植水果;全县58万人口中70%从事果业;农民收入的70%来自果业。该县先后被评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和“全国现代苹果产业20强县(市)”。

以苹果为代表的临猗果业能发展到如此规模令人振奋,你可曾知道,临猗果业之源在哪里?是谁最早把苹果引进临猗的?

据《山西果树志》《临猗县志》记载,临猗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已有上千年。但这里提到的果树主要是枣、杏、李、石榴、沙果等,真正把苹果引进临猗,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北景乡尉庄村王万年从山东烟台引进西洋苹果树苗59株,品种有红玉、倭锦、小国光等,开临猗栽植苹果之先河。

王万年是尉庄村远近闻名的大财主,他把引进的果树栽植在村子东边自家的花园里,并在花园大兴土木,建起了3间腰厅,与3间深阔插廊砖木窑房连为一体。腰厅的梁脊板上记载,此房建于民国二十二年,由此可见,这些建筑是引进果树后第二年所建。与此同时,还在北边建起一排坐西向东的五间大厅,人称“五间厅”。“五间厅”梁柱高矗,翼拱精美,檐板有木雕镂空的花草图案。每到春暖花开之时,花园的主人常在此休闲娱乐,观赏引进的苹果树和各种奇花异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花园内苹果树栽植面积已发展到60余亩。

新中国成立后,王万年的花园被收归国有,由运城棉科所接管,大门口牌子上写着“山西省农科院运城棉科所尉庄果木园”,并派有果树管理技术人员加强对果树的管理。1959年,棉科所和村里协商,用几头骡子、几匹马、一群羊、20余箱蜜蜂和几千株果树苗等换取了村里200亩耕地用于栽植苹果树。这样一来,花园的苹果树面积达260亩,并在四周筑起了高高的土围墙。同时,棉科所还帮助村里规划,提供技术、苗木,在村北和村南分别建起了两个果园,共120余亩。至此,尉庄村共发展苹果树380余亩,主要品种有红玉、大小国光、印度、元帅、金冠等。尉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村,那时在临猗北坡一带流传着“陈庄萝卜翟庄瓜,尉庄苹果人人夸”的顺口溜。

从上世纪30年代初的引进,到1959年的大发展,再到1985年的大突破,尉庄村的苹果发展令人瞩目。由于尉庄村建果园早,村里重视果树管理人才的培养,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选派王志芳、赵世荣等去临汾和山东烟台、威海学习培训,为村里培养出了一批果树技术骨干,这也为以后的苹果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1985年,临猗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建设粮、棉、畜、果、菇五大基地”战略决策,尉庄人敏锐地意识到大好机遇的到来,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经验,掌握果树管理技术,全村涌现出了一批像王志芳、赵世荣、王国华、王印国、王建民、王志荣、王建业、张世国等果树技术骨干。他们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并示范带动,引导群众科学种植,精细化管理。当时引进的新品种主要是“两红两冠”,即红富士、新红星、秦冠、金冠,群众称这些为致富果。在新技术推广上,率先采用了疏花、疏果、套袋、壁蜂授粉、生物防治病虫害、铺反光膜等十大新技术。再加之尉庄村地处峨嵋岭台地,孤峰山脚下,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生产的苹果果形好、色艳、味美、脆甜、爽口,深受果商和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全村发展果树已达3800亩,主打品种是富士系列,同时还种植有美巴、嗄啦、林红等早中熟品种。

近年来,随着市场变化,“卖果难”日益突出,尉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审时度势,带领全村果农在强化管理、提高果品质量的同时,加强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努力实现果业生产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积极打造尉庄品牌,助力临猗乃至运城果业高质量发展。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