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诗词里的敬师之道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27

除了节日庆典和礼俗仪式外,古人的师生情谊也常体现在历史故事和诗词文学之中。

例如《宋史·杨时传》中记载着,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后来考中进士,仍然谦虚谨慎、尊师敬友,于是被著名理学家程颐视为得意门生。杨时四十余岁时曾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问题,当时正值隆冬,天寒地冻,赶至老师程颐家时,程颐正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即使大雪纷飞,也依然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待程颐醒来,发现立在风雪中的杨时二人身上已经覆满积雪,这便流传成了“程门立雪”的典故。此类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还有“子贡尊师”“张良拜师”“陆佃千里求师”等。

如今人们往往借助古时的诗词或谚语来表达对师长的感激之情。最为家喻户晓的便是李商隐的那首《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被后人用来形容教师为学生操劳、为教学奉献的高尚品德。白居易在《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也写道:“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是说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杜甫的《春夜喜雨》又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拟人手法描述雨水对大地默默地滋润,也常被当代人用来赞美教师对莘莘学子的培育。

还有很多诗词歌赋以隐喻或转喻的形式表达了对老师的赞美与敬重。

可见,自古至今,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始终影响着国家的兴衰与社会的发展,在泱泱中华历史文化中,人们对教师的敬重与热爱早已传承千年。(《文摘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