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03
一天早晨,我和父亲回芮城看望年过九旬的大伯。我们漫步村外,望着奔腾不息的黄河,踩着脚下的黄土地,不知不觉来到一块田地。大伯突然问我:“你还认识这块地吗?”我不假思索地说:“70年了,我一直不能忘记。”大伯捋着白胡须,不住地点着头,我眼前却浮现出一幕……
70年前,一个大地回春的日子,20多岁的大伯、母亲拖着3岁的我,来到这块刚分给我家的土地。我依稀记得,那时大伯在地上长跪不起,两行眼泪流在黄土地上。当时,我不了解大伯的这份真挚情感,过后才知道,为了一块养家糊口的土地,大伯和父亲,给别人打工扛活,最终还没有买下一亩地。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分到了土地。大伯怎么不激动万分、感慨万千呢!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也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大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几亩土地上,要靠这几亩地养育全家。但那时落后的生产力,使大伯叫苦不迭。秋天,把小麦播种在地里,春天常常是卡脖子旱,看着脚下滔滔奔流的黄河水,莫爱能助,只能望天吝啬地下几滴雨,有时滴雨不下,父母亲只能到一里外的黄河边手提肩扛黄河水浇地,但那只是杯水车薪,播种的小麦连种子也收不回来。遇到好年景,一亩小麦收成只是一二百斤。我记得,一年生产的粮食,顶多只能吃八九个月,到三四月份,大伯就要挟着口袋东借西凑,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兄妹挖野菜,拌汤喝糊糊充饥。那时尽管缺吃少穿,但一想到有了土地心里也有了几分安慰。总是想,好生活只是刚刚开始,有共产党的领导,土地一定能生金,我们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1968年,我中专毕业来到部队,1978年回到地方,尽管在外地工作,但心里一直放不下家乡,放不下父母,放不下生我养我的土地。一次,我回到家乡。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农村正在酝酿一场大的变革。在农村一直当了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大伯,已经卸职,他被无休止的运动搞得疲惫不堪,想静下心休息。当他听说要土地下放,包产到户,一颗对土地不抱希望的心,又重新燃起了热望。大伯对我说:“我想把咱土改分的地承包下来,我不信产量上不去。”可是我心存疑虑,20多年的集体化,一下子回到起点,再说土地包产到户,群众能同意吗?大伯看出我的心思,说:“几十年的大锅饭,把人心搞散了,使人变懒了。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你放心吧,只要分田到户,土地就能变成金。”之后,那块土改分的地又让大伯承包了,果然,产量年年提高,亩产达到八九百斤,生活也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黄土地解决了农民的温饱,使人们奔上了小康之路。
时光如梭。经过了改革开放40年,又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个明媚的春天,我与大伯又一次来到这块黄土地。大伯尽管90多岁了,身子骨还硬朗,他蹲下身,拔起一缕麦苗,说:“这些年,小麦连年高产,除了科学管理、种子优化外,还有党的好政策凝聚了人心。你看,今年天虽然有些旱,但我们不怕,有了电灌站,引上黄河水,两天时间,这些麦田就可以浇一遍。如果没有大的天灾,亩产1300斤问题不大。”听到大伯这番话,我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同样是这块黄土地,为什么产量能从解放初的一二百斤,包产到户的八九百斤,到现在的1000多斤,这里面既有土地的潜力、科学技术的魅力,更有人的精气神。然而父亲的话,更是发人深省:近十年来,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让人们有幸福感、获得感。国家连续多年出台了中央一号文件,刺激生产,关注民生,注入活力,取消了农业税、千余年实施的缴纳公粮,这种多予少取的政策,激发了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土地的投入,真正使黄土地变成金的是党的好领导、好政策。看到眼前的一切,听了大伯这番言谈,我怎能不为祖国的不断富强而自豪,怎能不为我们的党走向成熟而自豪,怎能不为我们的人民越来越自信而自豪!站在这黄土地上,触景生情,我愿以黄土地为杯,以黄河水当酒,为我们生生不息的黄土地干杯,为我们蒸蒸日上的祖国干杯。
梁冬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