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雷登攀时间:2019-08-08
“5年的部队生活,锻炼了我的意志,强健了我的体魄,影响了我一辈子的生活。我常常怀念部队的生活,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近日,被评为运城市最美退役军人的常海滨,是垣曲县华峰乡马村人。他出生于1971年,1989年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入伍,在北京卫戍区服役5年,于1994年退役。回到老家后,他不忘初心,报效家乡,积极参与家乡建设,2011年担任马村村委会主任,2014年12月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为民服务,用军人本色帮助乡亲致富
马村地处垣曲西塬,位于麻姑山脚下,是华峰乡北部的靠山村庄。该村自北而南长约3公里,村民居住较为分散,有11个居民组1317口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村。2011年12月,马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换届,常海滨临危受命,被选为马村村委会主任。
多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常海滨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性格,养成了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习惯,更是烙上了人民子弟兵的政治本色。
为了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常海滨多次和华峰乡党委、乡政府领导对马村发展规划谋篇布局,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进行交谈,外出参观学习优秀村庄建设的发展思路,并立足马村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村民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措施。
一抓土地分配。常海滨和村干部一起走村串户,认真听取党员、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分析“穷、脏、乱”的原因,对村民反映最集中的人地不均问题,他扛着压力,顶着责任,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该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抓智能化养鸡场建设。积极建设智能化养鸡场,实现了喂料、喂水控温、清粪、传输鸡蛋等全程自动化控制,并提供6个长期用工岗位,使其每月工资达3000元。同时,积极为村民争取利益,给鸡场所在的居民组每户村民每年两车鸡粪,保证村民种地施肥。
三抓核桃树移栽工程。为了加快核桃产业的发展,常海滨一户一户地做思想工作,每天四五点起床,组织村民移栽、浇水,确保核桃树的成活率。截至目前,该村种植核桃1100亩,形成了马村“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四抓异地搬迁。2018年,该村完成了23户房子的拆房复垦,把部分老宅子收归集体所有,然后进行统一规划,该拆除的拆除,该修缮的修缮,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一方经济,将马村变成“开发旅游、招商引资”的先进村。
踏实工作,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奋进
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常海滨始终把其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和头等大事,勤恳工作,踏实奉献。为进一步推进马村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他用军人过硬的作风和满腔的热情,坚持不懈,带领全村苦干实干,因户制宜、综合施策、精准扶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行,全力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
——2017年,积极争取扶贫资金40万元,发展30亩“冷拱棚”种植西瓜。由村集体同意经营,收益的80%为贫困户分红,20%归村集体所有。同时,安排贫困户村民在“冷拱棚”打工的有24户27口人,收益8万余元。
——投资1000万元建设的养鸡场项目于2017年11月建成投产,有11户贫困户在鸡场务工,每户增收两万余元。
——打造300亩优质桃园,26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分红。2017年,贫困户分红4.5万元,户均增收1730元。
——实施“易地搬迁”20户。其中,2016年5户,2017年15户。
——实施“金融扶贫”19户,每户年增收3000元。
2017年,马村整村脱贫,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目标。
勇挑重担,用拼搏体现人生价值
常海滨还非常重视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自担任村干部以来,凭着在部队练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精神和品质,他为马村先后引来各项投资1470万元,对马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有效改善。
一是投资40万元,复垦宅基地100亩;二是投资80万元,硬化4公里街巷;三是投资80万元,对村文化广场进行改造;四是成立日间照料中心;五是投资40万元,建成“冷拱棚”30亩;六是招商引资1000万元,在马村建成了一座智能化养鸡场;七是投资100万元,实施了马村人畜吃水管网改造工程;八是投资30万元,实施完成了3公里机耕路项目工程;九是投资50万元,实施完成180亩退耕还林核桃树移栽工程;十是投资20万元,对村里的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
马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不仅改善了农村生产环境,也促进了村民人均纯收入的不断增长。
常海滨退伍后,始终不忘军人本色,始终情系百姓,始终扎根基层奉献,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当代退伍军人的优秀品质,在带领马村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