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古代的榜帖与“喜虫儿”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8-05

宋朝才有真正的录取通知书

高榜得中的考生往家报喜,通常用泥金写这种喜信,时称“泥金帖子”。所谓泥金,是把油漆或者胶水调和金粉,在纸张上写出金闪闪的文字,相当气派。后代学者不明真相,误以为泥金帖子就是唐朝的录取通知书,实际上,它只是考生自己写给家人的报喜通知而已,如果硬说是录取通知书,未免有点儿牵强。

真正的录取通知书,始于北宋。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第二卷记载:

国初,进士登第者,主文以黄花笺,长五寸许,阔半之,书其姓名、花押,其下护以大帖,又书姓名于帖面,而谓之“榜帖”。

宋朝初年,进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黄纸制作录取通知,长五寸,宽两寸半,上写考生姓名,又有考官签名。写好以后,用一个稍大的纸袋装起来,纸袋上面也写着考生的姓名。这样的录取通知,在宋朝叫“榜帖”。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起,为了节省成本,朝廷取消了榜帖,考生及考生家属想知道得中与否,还要像唐朝考生那样,一大早赶到礼部衙门看榜。另外,宋朝还有一个“临轩唱名”制度,新科进士会被礼部堂官召集到一块儿,进宫朝见皇帝,皇帝则会派大臣或者进士代表大声念出每一个进士的姓名、籍贯和名次。

宋朝新科进士之间盛行的一种习俗:在公布榜单和临轩唱名之后,这些进士都忙得很,忙着聚会、喝酒、交换联系方式、刻印《登科小录》。啥是《登科小录》?就是这帮新进士的同学录,上面印着他们所有人的名字、名次、年龄和籍贯,批量印刷,人手一本。印刷费是他们自己凑的,朝廷偶尔也会赏脸,拨给他们一笔印刷费。

新科进士拿到《登科小录》,会与报喜的信笺一起寄到家里。在南宋大臣周必大家里,收藏的一本《登科小录》封面上还粘了一份榜帖,也就是前面说的由北宋朝廷印发的录取通知书。周必大认为,那是考生粘上去的,将朝廷的录取通知和进士同年的同学录一起寄给家人,家人将它们珍而重之地收藏起来,世代相传,激励子孙。

报榜人讨赏催生商业机构

周必大也是进士出身,但他中进士时可没有拿到过榜帖。如前所述,榜帖从北宋中叶就取消了,到周必大那个时代,已经消失了一百多年。好在南宋闲人不少,有人专门给考生印发和寄送录取通知,以便得到赏钱。《梦粱录》第二卷《荫补未仕官人赴铨》记载:

盖临安辇毂之下,中榜多是府第子弟,报榜之徒,皆是百司衙兵,谓之喜虫儿。

进士榜单刚一公布,就有人赶制出类似榜帖的喜报,分送到考生住处,称为“报榜”。报榜人都是俸禄低微或者没有俸禄的衙役,他们报榜讨赏,无孔不入,人称“喜虫儿”。

再查王铚《默记》,北宋开封其实也有这样的报榜人:

既闻榜出,与同试数人自往探榜。既出门,则报榜者纷然天汉桥。忽有一肥举人跨蹇自河路东来者,问报榜者曰:“状元何人?”对曰:“彭汝砺也。”

听说榜单贴出来了,几个考生赶紧去看榜,刚出门,就见御街南段的汴河大桥上人头攒动,川流不息,来来往往几乎都是报榜人。一个肥胖考生骑着毛驴从汴河东岸过来,拦着一个报榜人打听消息:“今科状元是谁?”报榜人答:“彭汝砺。”

进入明清两朝,科举考试等级森严,程序繁琐,在举人之前又增加了“秀才”这个等级。秀才、举人、进士,每一级都要张榜,每一级都有人抢着给考生报榜。这些人在明清小说里多如牛毛,时称“报子”“报录的”。

报子没有工资,为了及时获得考生的录取信息,还要向考官行贿,还要出钱刻版,还要请抄写员誊录考生姓名,还要骑上快马满城分送,甚至跑百十里路送到外地。付出如此巨大,无非是为了多赚赏钱。与此同时,他们的内部竞争也非常激烈。

清朝晚期由某个专门投递邸报和喜报的商业机构印发的宣传单,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如下:

本机构从事专业投递多年,业务熟练,生意兴隆,且有官府正式批文,凡本处秀才、举人、进士喜报,概由本机构投递。近来多有奸商,模仿本机构喜报格式,窃取模板,偷偷投递,以此蒙骗赏钱,此种不法之徒,数不胜数,防不胜防。现在本机构广而告之:如有报子到贵府呈递喜报,请查验其有无本机构发放的信牌,喜报上有无本机构印制的暗号,如果没有,即属假冒,请贵府及时通知,本机构定有重谢。(《北京青年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