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牡丹国花身份的由来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8-02

现代意义上的“国花”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指被用来作为国家象征或国家标志的花卉。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样一种以花喻国的概念,但“国花”这一固定称谓在明代就已形成。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文人墨客,所指的对象恰恰就是牡丹。

明朝中叶诗坛领袖、“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有首名为《牡丹盛开群友来看》的诗,其中“碧草春风筵席罢,何人道有国花存”两句,生动地记载了诗友们共赏牡丹、口称国花的情景。这也是迄今可考的“国花”一词与牡丹的最早关联。其语义溯源,大抵化自“唯有牡丹真国色”“牡丹独逞花中英”等唐诗名句,取倾国倾城、艳冠群芳之义,作为这一显宦家中常见花品的别名。

不过,那时“国花”一称并非牡丹专属,稍晚于李梦阳的嘉靖朝权臣高拱,就用“玉苑移仙萼,群英让国花”来形容家中的芍药。芍药与牡丹貌近而同科,也给人浓艳芬芳之感,古人评花,有“牡丹为王,芍药为相”的说法,仍以牡丹在百花中地位最高。让“国花”这一称谓与牡丹深度绑定的,是万历年间西直门外极乐寺修建的一处“国花堂”。万历朝散文大家袁中道的《珂雪斋集》记载“极乐寺左有国花堂,前堂以牡丹得名”,是当时京师豪俊宴饮雅集的好去处。这种堂而皇之的命名,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官宣”,经由士大夫文人的笔墨揄扬,牡丹的国花之名逐渐深入人心。

到了晚明,著名诗人王次回在赠友诗中直言“国花第一数姚黄,更共明珠字夜光”,姚黄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以富丽堂皇著称,早在五代时已有“花品冠洛阳”之誉,正与“国花”的说法相合。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牡丹是黄河流域的花卉,而王次回出身浙江仕宦门第,一生交游活动均在江南,晚明江南士人族群在文化乃至政治意识上往往自成一家。从王氏和友人对牡丹的认知中,多少可以证明“国花牡丹”这一文化概念突破了地域意识,在大江南北间有了更普遍的认同感。

清代以降,这一认同感更超越了民族和社会阶层,牡丹的国花身份为广大士庶所熟知。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