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宝源局与宝泉局:清廷最重要的造币机构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7-31

宝泉局为清朝最大的造币机构,分设四厂铸钱,其北厂在雍和宫南面的北新桥三条。通过追溯这座大型铸币厂的历史渊源,可以一睹明清时期的铸币体系,了解古人的金钱观念。

“宝泉局”之名由来已久,早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便于应天府(今南京)设宝源局,掌管铸钱之事。明洪武元年(1368),朝廷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同铸“洪武通宝”钱。

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在北京设置宝源局,隶属工部,天启二年(1622)又在北京设宝泉局,为户部所属的铸币工厂。

清廷入主北京后,沿袭明制,在工部和户部分别设立宝源局和宝泉局,并在各省设立铸局。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朝廷规定,每省只设一局,并统一将各省局的名称以“宝”字为首。此后,各省设立的铸币局增减频繁,至清光绪年间,仅存北京的宝源、宝泉两局,外省铸局相继停废。光绪三十一年(1905),宝源局裁撤。宣统二年(1910),宝泉局也被裁撤。

据《北京金融史话》载:“清代雍正四年(1726),重定宝泉局,分设四作厂铸币,全部位于东城界内。东作厂位于东四牌楼之四条胡同,炉十二座;南作厂位于东四牌楼之钱粮胡同,炉十二座;西作厂位于北锣鼓巷之千佛寺后,炉十四座;北作厂位于北新桥之三条胡同,炉十二座。正炉共五十座。东南西三厂又各置勤炉三座,北作厂一座。以备铜铅多余,加卯鼓铸。”其北作厂便地处今雍和宫大街东侧的北新桥三条胡同内。

北新桥三条位于雍和宫南侧,呈东西走向,明朝属北居贤坊,称王大人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东段称赵公府,西段称王大人胡同。民国时仍称王大人胡同。

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新桥三条。雍正年间置宝泉局北作厂于王大人胡同。

因该厂消失已有百余年,难以确定其所处的具体位置。据传,宝泉局位于胡同中部,坐北朝南,大门三间,硬山合瓦式建筑,正中悬黑底金字匾额,上书“宝泉局”三个大字。门内为一字影壁。院落为三进,有房屋数十间。其三进院正房九间,东西配房五间,为宝泉局办公场所。

铸币作坊位于二进院东西配房,初设时铸炉十二座,后有增建。

(《北方新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