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安邑史话>

魏豹城的变迁

来源:发布者:淮占民时间:2019-07-24


我所说的魏豹城,是一座古城。她是三晋大地五千年历史发展、文化演变的一个见证,一个缩影。我所说的魏豹城,是一座城中城。她的东面,是古称禹都的安邑;她的西面,是古名凤凰的运城。随着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她与安邑都由地处郊区变成了位居黄金地段的城市中心。她的北面,与她隔水相望的,是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禹都市场。

我所说的魏豹城,是一座水中城。她的四周,是碧波荡漾、岸柳拂堤的安邑水库。站在禹都市场北面的通宝国际饭店七楼阳面房间的窗口,极目远望,从南边的中条山依次看下来,她和她周围的湖水,犹似镶嵌在这幅中轴画卷上的一面翡翠宝镜,也有不少人珍爱地把她比作一颗明珠。我所说的魏豹城,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她是魏文侯公元前424年所建的魏国都城,当地人称“魏豹城”。

在两千四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古城发生过多少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我想告诉人们的是“魏豹城”所发生的故事和传说。这就是当地人传说的韩信明挑水暗挖沟的历史故事。

安邑一位名叫刘钟岳的老先生,在他80多岁高龄时,为了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广泛搜集资料,写了一本名为《安邑的民间传说》的小册子,对此有一段叙述。

话说秦亡后,魏豹被封为西魏王,但魏豹却未遵命称王平阳,而是以先祖故都为都。这大概就是“魏豹城”名称的由来。汉王二年,魏豹率军跟随东征中,一则深觉刘邦傲慢无礼,心怀愤懑,二则实感西楚霸王势大难敌,意欲从楚,就借故母病,请旨探亲。金蝉脱壳,回归故地后,魏豹便封河(津)断道,背汉从楚。刘邦遣使郦食其劝说魏豹回心转意,不想魏豹却吃了秤砣铁了心,根本不买他的账。刘邦大光其火,便命韩信率军讨伐。魏豹陈兵蒲坂(今永济),阻塞临晋,严阵以待。不料,曾经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韩信,却布疑阵于临晋,伏兵马于夏阳(今韩城),木罂作舟,偷渡黄河,奔袭安邑。

魏豹闻讯大惊,退守护城河环绕的都城。不想,足智多谋的韩信,一面明令士兵用木桶挑水,制造攻城假象,迷惑魏豹,一面暗中部署,利用夜间,在早已观察好的东南方向,加紧开挖泄水沟渠,直通一个叫做汤里滩的地方。魏豹不明就里,反而自恃河宽水深,窃笑韩信,你会挑水,我会增水,看你挑到何日。他哪知韩信挑水是假,挖沟是真,挑水士兵用的全是无底木桶。当他还大梦未觉的时候,韩信沟成,一夜之间,护城河里的水全被排到了汤里滩。高高的城墙就这样被攻破了。万夫不当、威震一时、投而又背、俘而又降的魏豹,得之于勇,失之于谋,得之于水,失之于水,后来在守卫荥阳时,最终被刘邦下令杀害了。这一传说中的历史故事,每次听说,每次说起,都让人在感叹魏豹、赞赏韩信的同时引发很多感触,很多联想。叙述至此,不能不追忆魏豹之前魏惠王时期发生的几个历史故事,这就是孙庞斗智、围魏救赵以及孙膑用减灶之计诱杀庞涓于马陵道的著名战役;不能不想到魏国迫使商鞅弃魏、最终为秦所用,导致后来魏公子昂被商鞅计执,不得不献河西之地而迁都大梁这段历史悲剧;也不能不提及阎锡山曾驻军于此、日军曾盘踞于此这一历史耻辱。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发生了彻底的历史变化。在大兴水利的20世纪50年代,原来的护城河,被改造成了蓄水抗旱的安邑水库;原来的韩信沟,被改造成了排洪蓄洪的“八一”水库;原来的魏豹城遗址,变成了书声琅琅的水利学校。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学校从普通中专发展成了高等职业院校,日伪时期留下来的旧窑洞已被一座座设施现代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正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着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我曾仿毛泽东主席的《如梦令·元旦》,用一首小词概括这一历史变迁:“古城、战地、兵营,枪声刀光剑影。今日什情形,直是人间佳境。佳境佳境,风展科学圣经。”是啊,逝去的是刀光剑影,繁荣的是水利文化,传承的是人类文明。

如今,作为一座古代历史文化名城,“魏豹城”的确可以说是不复存在了。但曾经守护过魏豹及其城池的古城墙,尽管经过千年沧桑,已成残垣断壁,但仍然屹立不倒。也许它还在警惕地提防着偷袭之敌,时刻准备守护他的主人。不过在我看来,与其如此猜想,毋宁说她是在坚守千年历史,千年文化,毋宁说她是在用一种历史的眼光韧性地关注着现代文明,启迪着后辈诸生。

对于古城遗址,对于这段古城墙,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当地政府与文物部门,曾两次公布,三次立碑。可谓高度重视,珍惜有加。一块碑上用不同字号依次镌刻着:

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魏豹城

该城系魏文侯所筑,为魏国都城。后因韩信擒魏豹于此,故称魏豹城。总面积为234257平方米。城墙四周各二十米为保护范围,严禁兴工动土,违者依法严惩。

一九六二年县人委公布

一九八六年市政府重立

另一块碑上镌刻着“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邑古城遗址。山西省人民政府2004年6月10日公布。盐湖区人民政府立。”也许随着时光的流逝,经过若干年风吹雨打,这段古城墙和“魏豹城”真的会消失殆尽,湮没在历史的深处,但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基因,她将会和一湖清水继续繁衍养育着世世代代的人们。

(《山西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