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行走在1237平方公里的盐湖大地上,305个农村如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干净卫生、整齐划一的巷道四通八达,大小不一、清新葱绿的村心公园和小游园随处可见,文化礼堂、健身广场各具特色,关公文化、德孝文化相得益彰,农村正日益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盐湖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建设“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为抓手,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分类施策,激发活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该区初见成效,亮点纷呈。
环境整治 美丽乡村颜值高
村容卫生、整洁,巷道硬化、亮化,绿树环绕,生态宜居……从解州镇常平村、龙居镇西张耿村、金井乡洗马村,到东郭镇白庄村、北相镇北任留村、上王乡牛庄村,环境优美几乎是该区每一个“美丽乡村”试点示范村的共有特征。
2018年以来,盐湖区持续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和广度,紧盯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综合治理,立足便民宜居,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开展农村集中“改水、改路、改能、改房、改厕”五改,探索建立分散式、小型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按照“衣被叠好、柴草堆好、畜禽管好、卫生搞好”的标准,扎实开展农村卫生家庭创建活动,5万余户家庭实现清洁温暖过冬。同时,实施推进十大造林绿化工程,绿化面积1.2万亩,让绿色成为盐湖最美的底色,该区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
产业兴旺 村民富裕腰包鼓
龙居镇西张耿村闻名全国,是源自于195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西张耿农业技术夜校专门作出的批示。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西张耿农业技术学校也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内涵。“我们要依托‘夜校’资源,建立‘大众食堂’,开放民宿院落,充分发挥‘夜校’的品牌效应,把西张耿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于一身的新农村,让‘全国农业科技先进’旗帜高扬在新时代,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委会主任刘红管说。2018年以来,西张耿村与山西中农乐科技公司联手创新教学方式,开展“田间大课堂”,采用“走进果园、深入农户”的方式,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目前,该村已发展红香酥梨等经济林1600余亩,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3万余元。
北相镇北任留村则发挥地处盐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周边的优势,组织年轻人外出务工的同时,吸纳妇女、老人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工资等非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两万余元。
盐湖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坚持突出产业兴旺这个重点,抓住生活富裕这个根本,充分发挥市城区的独特优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快推进城郊型现代农业发展,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外向型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2357元,同比增长8.6%。同时,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改革,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推动城乡日间照料中心提档升级,逐步改善提升农村生活条件,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铸魂 乡风文明有魅力
“和邻睦友孝风浓,重义轻财仁德贵”“和谐传世道尚德崇贤,礼义振家风抱诚守信”“行以正言以真乃传后世,德为根孝为本争做先锋”……行走在东郭镇白庄村的巷道里,家家户户大门上的楹联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些楹联全都是铁艺黑底金字,不仅制作精美,文字内涵也极为丰富,可以在一字一句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独特美感,一点一滴中享受传统美德的春风化雨。
“忠义神勇,彪炳千秋。”因关帝家庙而远近闻名的解州镇常平村,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日,都会吸引数万名来自我国港台地区和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世界各地关姓宗亲、关公信徒前来祭祀拜谒。去年,该村又修建了关公广场,面积达1.2万平方米。村党支部书记柳定稳表示:“我们就是要打好关公文化牌,接下来将重点建设常平古街、关公小吃城、关公生态主题公园,把常平打造成为集遗迹拜典祭祀、弘扬传统文化、休闲观光于一身的旅游胜地。”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盐湖区重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文化塑形铸魂,加大保护古村落、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力度,注重关公文化、德孝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焕发了农村文明新气象。
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盐湖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初见成效:产业持续发展,新增农业龙头企业9家,3个万亩农业带初步形成,20个标准示范园加快推进,农民示范合作社达到230家,60000亩旱垣变良田,盐湖水果远销40余个国家;6个贫困村摘帽,3400余名群众摆脱贫困;吸引在外人员返乡创办企业103家,带动就业3000余人。环境持续改善,引进3家专业公司,实现城乡环卫清扫全覆盖;每个乡镇建设一座高标准公厕、一座垃圾中转站。乡村治理持续完善,村村建立了“一约七会”,即“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老年协会、新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民调理事会,通过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共服务持续提升,深化区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下沉,促进了城乡之间均衡发展,让基层群众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该区相继获得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和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殊荣,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编辑 吴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