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11-28

工作人员发放倡议书
冬意渐浓,气温骤降。当城市里多数人蜷缩在温暖的室内时,流浪乞讨人员等遇困群众的过冬问题牵动着大家的心。运城市“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已启动,以政策为基、以机制为桥、以服务为翼,为最困难、最边缘、最脆弱的群体筑牢冬日“安全防线”,让冰冷寒冬涌动着民生暖意。
政策落地是救助行动的“压舱石”。此次专项行动中,运城市民政局要求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制订分工清晰、责任到位的工作方案。从对照中央及省、市兜底保障政策检视关爱成效,到发挥统筹牵头作用协同多部门履职,再到杜绝冲击社会道德底线事件发生,一系列部署彰显了民政部门“兜底保障”的政治担当与民生情怀。各级救助管理机构扛起主体责任,将政策红利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救助实效,让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精准触达每一名遇困群众。
精准发现是救助服务的“前哨站”。流浪乞讨人员流动性强、分布分散,如何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救助?我市给出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解决方案。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形成合力,在极端天气和节假日加密对车站广场、桥梁涵洞、在建工地等重点区域的巡查频次,不让一处角落被寒冬遗漏。同时,通过布局临时救助点、开辟社区服务中心等为避寒场所,前置救助关口;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相关信息,动员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等群体成为“救助观察员”,畅通社会求助渠道。一张覆盖街面、社区、社会的救助网络,让遇困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优质服务是救助行动的“暖心剂”。专项行动既注重“雪中送炭”的即时救助,又追求“精准滴灌”的长效帮扶。街面救助中,对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重点呵护,对危重病人及时送医,对不愿入站人员提供食品、衣物与求助指引;站内救助,严格落实分区分类管理,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援助、寻亲返乡等多元化服务,让受助人员不仅“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更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源头预防上,通过返乡人员回访、落实福利政策、支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等举措,从根本上减少流浪乞讨现象。全链条、多维度的服务供给,让救助不再止于“兜底”,更致力于帮助遇困群众回归家庭与社会。
安全底线是救助工作的“生命线”。此次行动明确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对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开展全流程、无死角排查,完善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24小时值班值守、救助热线畅通、入站安检严格、站外托养人员定期探视,一系列硬核举措筑牢了安全防线。从人身安全到公共卫生安全,从站内管理到站外托养,全方位的安全监管,让救助行动在规范有序中传递温度。
寒冬无情,人间有爱。运城市“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既是一场与低温赛跑的应急行动,也是一次彰显城市温度的民生实践。当政策的刚性保障遇上服务的柔性关怀,当部门的协同发力加上社会的爱心参与,每一份救助物资、每一次巡查探访、每一项帮扶服务,都在驱散冬日寒意。期待这场跨越数月的专项行动,能让每一位遇困群众都感受到城市的温暖,让民生底线在寒冬中愈发坚实,让“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记者 陶登肖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