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关注孕妇心理健康 共筑生育友好未来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7

在迎接新生命的奇妙旅程中,孕妇的心理健康宛如基石,承载着母婴健康的重任。

迈入2025年,国家一系列聚焦孕妇心理健康的政策重磅落地,彰显对这一群体的深切关怀,也为全社会敲响了重视孕妇心理的警钟。

身为兼具心理咨询师与妇产科医生双重身份的从业者,日常临床工作中,我见证了无数孕妇的孕期心理起伏,更深刻体会到关注孕妇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孕期心理现状:生理剧变下的情绪“风暴”

孕期是女性生理与心理双重剧变的特殊阶段。体内激素的剧烈波动,如同汹涌浪潮冲击情绪堤坝:得知怀孕时,惊喜与忐忑交织;孕中期,对胎儿健康的担忧持续萦绕;孕晚期,对分娩疼痛与未知的恐惧愈发强烈,每个阶段都是情绪“风暴眼”,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心理波动。

有的孕妇因严重早孕反应,食不下咽、夜不能寐,在身体不适中陷入焦虑无助;有的产检时等待结果,内心被紧张填满,满脑子都是胎儿发育异常的担忧。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约98%的孕妇在妊娠晚期会产生焦虑情绪,50%—75%的产妇会出现产后抑郁情绪。这些常见情绪波动若长期得不到疏导,可能演变为孕产期抑郁症,不仅威胁孕妇健康,还会影响胎儿——孕妇情绪稳定时,胎儿神经系统发育更完善;若孕期心理异常,可能导致孕妇营养不良、剖宫产率上升,还可能造成胎儿低出生体重、早产、大脑发育不良,甚至影响产后母婴连接,产后情绪不良还可能导致乳汁分泌不足。

国家政策:为孕妇心理筑牢“第一道防线”

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恰似及时雨落在孕妇心理健康这片亟须关注的领域。其中明确提出,将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产后访视,这一举措如同黑暗中的明灯,为医疗机构开展孕妇心理服务指明方向,更让孕妇感受到政策关怀。

从临床视角看,政策的价值不仅在于“筛查”,更推动医疗体系对孕妇心理的重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它像精密的“心理预警仪”,引导医疗机构建立标准化筛查流程:通过专业量表评估、医护沟通观察,在孕期早中晚阶段动态监测孕妇心理,早期识别潜在问题,为干预或转诊打基础。尽管目前部分基层机构尚未完全落地该项目,但政策已勾勒清晰路径:未来,孕妇心理评估将和血压、胎心监测一样,成为孕期保健“必选项”。

我曾接触过32岁的二胎孕妇李女士,她因担心大宝适应、自身精力不足,孕中期出现失眠、情绪低落。虽未开展系统筛查,但通过产检时的细致沟通,我们及时发现她的困扰,为其疏导情绪、指导家人支持,最终帮她平稳度过孕期。这让我深知,政策推动的筛查机制,能让更多“李女士”在问题萌芽时就获得帮助,这正是政策筑牢“第一道防线”的核心意义。

多方守护:家庭与社会的“温暖港湾”

守护孕妇心理健康,仅靠政策与医疗远远不够,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同样关键,也是孕妇情绪的“温暖港湾”。

家人尤其是丈夫,应给予全方位关怀:耐心倾听孕妇的烦恼,无论是生活琐事还是内心恐惧;陪伴产检,见证新生命成长;主动参与育儿准备,从布置婴儿房到学育儿知识,让孕妇感受到陪伴。当孕妇因身体不适情绪低落时,一个拥抱、一句安慰,都能驱散她心中的阴霾。

社会也需共同发力:企业可为孕期女职工提供灵活工作安排,比如某互联网公司设置弹性工时,允许居家办公,缓解孕期工作焦虑;公共场合应增设母婴室、孕妇休息区,公交地铁设置“孕妇优先”标识,让孕妇出行时感受到尊重。家庭温暖与社会包容形成合力,才能为孕妇营造安心的心理环境。

自我调适:孕妇的“心理调节工具箱”

临床中,我常鼓励孕妇主动进行心理调适,自身调节能力才是应对情绪波动的“核心武器”。

参加孕妇学校是好选择,这里不仅能学孕期营养、分娩知识,还有心理健康课程,教孕妇识别焦虑、抑郁信号,学习放松技巧。曾有位孕妇因担心分娩疼痛失眠,我建议她参加“分娩体验课”,通过模拟分娩、学习呼吸技巧,她逐渐消除恐惧,睡眠也改善了。

日常还可练习放松技巧:每天花10分钟至15分钟深呼吸,平躺时吸气鼓腹、停留3秒至5秒再呼气,能快速缓解紧张;孕妇瑜伽通过轻柔拉伸促进循环,配合冥想帮助专注当下。培养兴趣爱好也能转移注意力,读散文、画孕期变化、听音乐、和朋友聊天,都能让心情愉悦。

国家对孕妇心理健康的重视,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家庭幸福的守护。《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是推动社会关注孕妇心理的“动员令”。相信在政策引领、家庭支持、自我调适的共同努力下,每一位孕妇都能在温暖中期待新生命,每个孩子都能在健康母体中茁壮成长,绽放绚烂生命之花。高亮丽(作者系盐湖区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