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

从首次接诊到认知深化的医学之旅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5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见过许多因精神症状困扰就诊的患者,但2019年的那位患者让我至今难忘。那是第一次有家属明确告知我:“他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现在精神症状加重,希望您能帮忙控制。”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陌生领域——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根源的罕见病,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过,但从未接诊过此类患者。其精神症状与精神分裂症高度相似。

通过这次诊疗经历,我不仅为患者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案,更开启了对肝豆状核变性的深度学习。

今天,我想通过这个故事,带您了解“铜中毒”性疾病的奥秘与应对策略。

一、我的首次接诊:在未知中摸索的诊疗历程

患者男性,28岁,于2019年4月由家属陪同首次就诊。

家属的“预警”与我的困惑

家属一进诊室便急切地说:“医生,他确诊肝豆状核变性5年了,一直吃驱铜药。最近一个月突然变得暴躁,疑心很重,自言自语,总说有人跟踪他,说有人欺负自己。之前有大夫告诉我们,说这个病会导致精神问题,希望您能帮忙控制。”尽管提前得知诊断,但面对患者时,我还是被他的状态震惊:他眼神警惕,不断喃喃自语,双手颤抖剧烈,嘴角流涎,言语混乱,情绪暴躁,精神检查显示存在明显的被害妄想、思维散漫、情绪激惹等表现,确实高度符合“精神分裂症样表现”。然而,家属补充的细节让我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精神障碍:患者自幼肝功能异常,多次因肝硬化住院治疗;肢体僵硬,走路不稳,曾被误诊为“帕金森病”;裂隙灯检查发现角膜边缘有K-F环(角膜色素环,铜沉积特征,是肝豆状核变性病最重要的体征)。

诊断的“转折点”与治疗的挑战

虽然家属已说明病因,但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仍要确认精神症状是否由肝豆状核变性直接导致。在查阅大量文献并邀请神经科、肝病科会诊后,我们达成共识:患者的精神症状源于铜沉积对大脑边缘系统(情感调节中枢)的破坏。

治疗策略包括两方面:

1.多学科会诊,确立合理驱铜治疗方案。

2.精神症状管理:选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小的抗精神病药物,从最低剂量开始缓慢滴定,同时监测震颤是否加重。随着药物的缓慢加量,患者情绪逐渐稳定。

二、从病例中学习的“肝豆状核变性”知识

这次诊疗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的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与精准诊断。以下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为您解析这一疾病的核心要点。

1.疾病本质:铜的“毒性之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代谢障碍。正常情况下,肝脏合成的铜蓝蛋白将铜经胆汁排出,而患者体内铜无法正常排出,沉积于肝脏(导致肝硬化)、大脑(基底节区、边缘系统等)、角膜(K-F环)及肾脏。铜的毒性沉积破坏神经元,干扰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平衡,从而引发精神症状。

2.精神症状特点:易误诊的“双重面具”

早期隐匿:常以情绪波动(抑郁、焦虑)、性格改变(易怒、冷漠)、注意力下降为首发表现,易误诊为“心境障碍”或“青春期问题”;

典型表现:幻觉(听幻觉最常见)、被害妄想、躁狂发作、冲动攻击,与精神分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高度相似;

伴随症状:震颤、僵硬、动作迟缓等锥体外系症状,吞咽困难、流涎等神经系统表现;

恶化预警:精神应激、感染、手术、擅自停药等可触发急性加重,甚至导致肝衰竭。

3.诊断难点:精神科医生的“破局之道”

误诊陷阱:精神症状常早于肝脏或神经系统表现,尤其当K-F环不明显时极易误诊为“原发性精神障碍”;

关键线索:青少年/青年出现无法解释的精神症状+肝损伤/锥体外系症状/家族史,需高度警惕;

检查组合拳: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升高)、K-F环检查(裂隙灯)、头颅MRI(基底节损伤)、基因检测(ATP7B突变)缺一不可;

跨学科协作:精神科、神经科、肝病科、眼科的联合评估至关重要。

三、治疗与管理的“长期战”

1.核心原则:驱铜、低铜饮食、终身监测、多学科协作。

2.驱铜药物:

一线药物:青霉胺(需监测过敏与肾毒性);

替代药物:二巯丁二酸、曲恩汀、锌剂(如葡萄糖酸锌)。

3.精神症状管理: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时需权衡锥体外系风险(如利培酮、阿立哌唑),短期使用,避免加重运动障碍;

4.终身管理:每3个—6个月复查铜代谢、肝功能,严格低铜饮食(避免贝壳类、坚果、动物内脏等);

5.特殊治疗:严重肝衰竭需肝移植,但术后仍需终身驱铜。

四、精神科医生的“警示与建议”

1.警惕躯体疾病的线索:当精神症状伴随运动障碍或肝功能异常时,务必深入排查潜在病因;

2.早期筛查的价值:对青少年/青年精神病患者,建议常规筛查血清铜蓝蛋白;

3.患者教育的重要性:向患者和家属强调终身治疗的必要性,避免擅自停药;

4.多学科合作的力量:罕见病管理要打破学科壁垒,建立长期协作机制。

肝豆状核变性虽然罕见,但早期诊断与规范治疗能极大改善预后。作为精神科医生,我将继续学习罕见病知识,搭建跨学科诊疗桥梁,为患者带来希望。秦彩虹(作者系稷山县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医师)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