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26

专注练字
葫芦丝清雅婉转,电吹管欢快高亢,书法课堂翰墨飘香,家庭教育课堂找寻“幸福密码”……自盐湖区姚孟街道天茂城社区桑榆学堂开课以来,社区的老年人在家门口找到了放飞自我的新舞台,生活变得有“知”有味。
为满足辖区老年人需求,办好为老服务的民生实事,今年10月份,盐湖区姚孟街道天茂城社区整合教育资源,在辖区开办了桑榆学堂。
11月20日,记者走进桑榆学堂,只见干净整洁的教室内座无虚席,这些学员有的白发苍苍,有的戴着老花镜,但依然满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
“之前的生活只有柴米油盐,如今来到桑榆学堂,枯燥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学员张淑芳说。孩子不在身边,她大多时间都宅在家中。自从学习演奏电吹管,不仅解闷,还掌握了电吹管演奏技能,在音乐的熏陶中找回了热情和快乐。
同样,对学员张致婷来说,桑榆学堂则圆了她的音乐梦:“我一直都喜欢乐器,但年轻的时候因为要忙工作、忙照顾孩子,所以没机会学。如今退休有了闲暇时间,社区把葫芦丝课堂开到家门口,不用跑远路,还免学费,这样的服务真贴心!”
“在书法课上,我了解了汉字的笔法细节,书写练习力求每一笔都精准到位。写字一方面让我领略到了书法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令我性子慢下来了,收获不小。”老人刘红英说。
“家庭教育课讲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上了几节课,开悟了不少。在课堂上还交了新朋友,挺好的。”六旬老人田好仙高兴地说。
在桑榆学堂,学员不仅丰富了晚年生活,更在学习与交流中找回了热情与快乐。
天茂城社区老年人较多,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在走访时了解到,一些老年人退休以后空闲时间多,缺乏丰富的活动载体,有的甚至会感到孤独。基于老年人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社区决定开办桑榆学堂,从课程设置到师资配备,都充分征求了老年人的意见。
10月15日,桑榆学堂正式开课,课程设有书法、葫芦丝、电吹管、家庭教育公益课等。“每周二至周五下午上课,葫芦丝、电吹管、纸、毛笔、墨等工具社区都为我们学员准备了,我们早上可以来教室练习,很方便。不仅免学费,连工具都不用准备,社区这样的服务太贴心了。”说起桑榆学堂的好,学员吴玉便满怀感恩。
“社区开办桑榆学堂,旨在为辖区老年人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助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学堂既是老人学习、交友的乐园,也是文化传承的缩影。在这里,他们增长了知识,交到了新朋友,生活更有品质、更幸福。”天茂城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邢明丽说。
截至目前,天茂城社区“桑榆学堂”已吸引近百名老年人参与。除固定课程外,社区还不定期开展文化活动,让课堂既有“料”又有“趣”。
邢明丽表示,接下来,天茂城社区将围绕“精准化、多元化”升级服务,结合居民反馈不断丰富课程内容,新增合唱、非洲鼓、健康养生等课程,同时拓展活动形式,开展户外创作、公益演出等实践活动,结合节日举办文化展演,组建兴趣社团,同时还鼓励老年学员发挥特长参与服务,让学员在学习之外也能参与到多样化的社区文化生活中,持续提升晚年生活品质,使桑榆学堂真正成为辖区银发群体的幸福乐园。
记者 李爽 文图
记者感言
“桑榆学堂”把课堂开在了居民“家门口”,消除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老年人融入集体生活的心理门槛。这种服务,让学习成为一种轻松愉悦的日常。
“桑榆学堂”不仅是一个传授技能的课堂,更是一个重建社会连接、传承文化与智慧的港湾。老人在这里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交流育儿心得,在笔墨纸砚间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桑榆学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社区养老样本——晚年生活的品质,不仅在于物质生活的保障,更在于精神世界的关照与滋养。它让我们看到,当社会愿意为银发群体搭建一个“有知有味”的舞台时,他们回报给我们的,是无限的生命活力与智慧光彩。
记者 李爽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