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法治润河东

——我市“十四五”普法工作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7

在滔滔黄河水的滋养下,运城这片浸润着中华文明的土地,正以法治为笔、文化为墨,书写着新时代普法工作的“河东答卷”。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立足点,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为突破点,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着力点,紧扣重点对象、创新宣传载体、深挖地域特色,推动普法工作从“广覆盖”向“精准化”、从“形式化”向“实效性”转变,构建起“三维闭环”保障体系,创新“文化+法治+旅游”融合模式,将法治基因植入城市肌理,让法治阳光照亮市井烟火,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这场全民参与的法治实践,不仅重塑了基层治理的生态图谱,更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新路径。

构建“三维闭环”体系:从“单兵突进”到“协同共治”

普法工作的深层变革,始于体制机制的系统性重构。我市以“高位统筹、责任闭环、资源保障”三维体系为支点,推动普法从“部门单打独斗”转向“全社会协同作战”,实现法治建设与市域治理的深度融合。

高位统筹强引领。市委将普法纳入法治运城建设总体布局,市人大常委会以决议形式固化普法责任,构建起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部门协同的“四梁八柱”。这种顶层设计打破了传统普法“碎片化”困局,使法治建设成为“一把手工程”。例如,垣曲县将法治建设纳入县域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通过法治指数量化评估,推动普法从“软任务”变为“硬约束”。

责任闭环严落实。创新推行的“年度清单+五年评议”机制,将70家市直单位的普法任务细化为可量化的责任清单,结合法治调研督察、年度专项法治考核“双督导”,形成“部署—执行—反馈—改进”的完整闭环。这种“制度刚性”与“数字治理”的结合,让原本“各吹各的号”的部门攥指成拳,确保“纸上责任”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使普法考核从“印象打分”转向“精准画像”。

资源保障固根基。累计1181.02万元的财政投入持续加码与讲师团、志愿者、法治文艺小分队、“法律明白人”、“四支队伍”的协同发力,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的普法网络。1.3万名“法律明白人”经过系统培训后,活跃在田间地头调解纠纷;25支法治文艺小分队以蒲剧、干板腔等地方艺术形式演绎法理,让民法典在锣鼓声中深入人心。这种“专业力量+群众智慧”的融合,实现了普法主体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跃升。

靶向服务大局:以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

普法工作始终紧扣中心大局,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中彰显法治担当,实现普法效能与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

生态法治守护母亲河。设立全省首家黄河·汾河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古堆泉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等,创新“司法+生态修复”模式,通过“普法三字经”“生态微画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黄河保护法。在永济蒲州故城探索“调解+文保+文旅+普法”多元模式,化解涉旅纠纷;在新绛设立绛州文化保护法庭,用法治守护千年文脉。这种“刚性执法+柔性普法”的结合,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既有了“司法利剑”,又有了“文化温度”。

法治护航营商环境。组建“法护营商”小分队开展专项普法50余次,建立17个企业“法律明白人”工作站,培育298名懂法律、通业务的“法治管家”,向律师发出护企倡议,设立企业专属咨询通道,为企业出具法律风险报告。新绛县人民检察院“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案例入选全省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支持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同时,助力对外开放,推出系列线上“涉外公开课”,向我市外向型企业宣传领事保护等法律常识、政策,推动涉外企业依法保护自身海外利益;召开“贸法联动 护企出海”涉外商法服务座谈会,扎实开展涉企法律培训、加强相关企业涉外法律提示,防范涉外法律风险。

数字法治激活基层治理。在“法治大篷车”“送法赶大集”等传统形式普法基础上,开发“普法日历”“法治云课堂”等数字产品,推送法律知识,覆盖群众超百万人次。夏县人民法院《权益往事》微电影获全国“金法槌奖”,以“云端普法”打破时空界限。这种“线上+线下”的立体覆盖,使普法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分众化精准普法:让法治信仰浸润人心

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定制普法“套餐”,我市构建起“关键少数引领、青少年筑基、全民参与”的立体化普法格局,实现法治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领导干部“头雁领航”。建立三级述法、任前考法、百题测试等制度,将法治素养纳入干部任用指标,实现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专题述法全覆盖;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暨宪法法律知识竞赛,40万余人参与;46期“行政执法大讲堂”、4期专项培训提升执法人员能力,普通干部则通过法治图书角、旁听庭审养成常态化学法习惯。通过各种形式督促领导干部在“实战”中提升依法决策能力。

青少年“法治萌芽”。实施“法护春苗”行动,“普法小课堂”覆盖全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率100%;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总决赛中,我市斩获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活动,让法治信仰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全民普法“润物无声”。借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等节点,开展送法宣传,覆盖群众100万余人次;线上开设14个普法专栏,发布千余部普法作品,芮城、垣曲推送1870期“普法日历”,19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发挥引领作用,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群众自觉。这种“生活即普法”的理念,使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法治文化品牌建设:让河东底蕴绽放法治光彩

我市深挖池盐文化、关公文化、根祖文化中的法治基因,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法治文化品牌,实现法治传播从“说教式”到“沉浸式”的跨越。

文化IP激活传统符号。设计“法小荷”“法小东”卡通形象,创作《桃花峪的春天》等法治蒲剧。蒲剧《窦娥冤》通过新编演绎,线上线下观众超百万。在夏县司马温公祠,沉浸式演出《镜之光·莲之旅》将司马光家训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结合,游客在古建中感悟“治家格言”与“治国方略”的历史传承。

法治阵地全域渗透。建成市县乡村四级法治文化阵地2300余个,打造“法韵·河东书房”等特色空间。在蒲州故城,法治元素与古城墙、古街巷有机融合,游客扫码即可获取“文物中的法律故事”;沿黄县(市)构建“一县一品”法治文旅带,绛州文化保护法庭将古建筑修复与法治宣传相结合,让游客在青砖黛瓦中感知法治力量。

我市还探索“文化+法治+旅游”深度融合模式,将法治资源转化为文旅生产力,实现法治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向社会推介“法源河东、循法文化游”“法润笑城法治文化线路”等8条法治文化体验线路,游客在鹳雀楼诵读《法治赋》,在普救寺学习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在解州关帝祖庙感悟“诚信法治”的关公精神。

我市还举办“法护黄河 安澜新卷”黄河法治文化探寻活动,聚焦沿黄县(市)法治文化带建设,宣传沿黄县(市)及相关部门依法治理黄河的实践,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黄河法治文化宣传推广的运城样板。

运城的普法实践证明,法治建设既要“立规矩”更要“树情怀”,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当“法小荷”卡通形象成为城市名片,当古村落里的“法治调解队”化解家长里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治手段的创新,更是一个地域文明基因的现代转化。这种转化,让法治精神从庙堂之高走向市井烟火,从纸面条文融入百姓生活,为“十四五”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本。面向未来,运城将继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在法治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书写更加精彩的法治答卷。

本报记者 张君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