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25
初冬,绛县横水镇爱里村百亩菊园迎来了繁忙的采收季。绚烂的花海已结出丰硕的产业成果,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开展采摘作业。这朵朵菊花不仅为村庄增添了色彩,还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推动产业振兴的“金色引擎”。近日,笔者走进这片丰收的土地,探寻一朵菊花如何绽放乡村振兴新希望。
曾经的爱里村,虽坐拥2400多亩肥沃水浇地,却长期受困于“种什么、怎么种”的产业迷茫。为打破僵局,爱里村村“两委”在横水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牵头组建考察队,到周边县取经学习,为爱里村百亩菊园项目的总体规划、功能板块设置及实施路径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动村合作社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动员,详细阐释项目前景、参与方式及预期收益,统一了村民思想,激发了参与热情。同时,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工作,为百亩菊园的集中连片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项目团队紧抓国庆、中秋赏菊时机,策划组织了爱里村首届菊花节活动。通过精心布置观赏区、设置打卡点、策划体验活动等形式,吸引周边游客观光打卡,提升“爱里菊园”的品牌知名度。
爱里村党支部书记吴保群告诉笔者:“今年菊花产量大、效益好。下一步,我们将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引进烘干设备,发展菊花深加工产业,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把这一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做精,助力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听说爱里村招采摘工,我就来了,一天能挣七八十元。”邻村村民王朵边采摘菊花,边与笔者搭话。
“当天结算”的承诺,是爱里村给采摘工最实在的保障。自项目启动以来,百亩菊园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大量务工岗位。集中采收期,像王朵一样在此务工的村民每天有70余人。“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的双重收益模式,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大家看到了菊花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
如今,爱里村已启动加工车间建设资金筹措工作,吴保群对接上级部门,争取产业扶持资金。同时,该村还着手总结首届菊花节经验教训,将通过搭建临时雨棚、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等措施,增强抗风险能力。
从补齐加工短板到深化文旅融合,从产业探索到村民增收,爱里村的百亩菊园不仅是一片特色种植基地,还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随着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这朵小小的菊花,将在爱里村绽放出灿烂的乡村振兴图景。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广瑞 荆冠男 通讯员 张倩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