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棉衣一出天下暖

来源:新京报时间:2025-11-19

时间轴转至宋代,既要谈论棉衣,有一个名字是无法跳过的——黄道婆。

黄道婆有“织女星”和“先棉神”的美誉。她幼时贫苦,为童养媳,因不堪虐待出逃,流落崖州,其间向当地妇女学习棉纺织技艺并加以改进,总结“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织造技术。约40年后,黄道婆返回故乡,传授纺织技术,制造擀、弹、纺、织等专用机具,独创“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流传至今。

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展出的古人织布场景 记者 刘亚 摄

黄道婆把纺织技术带回家乡之前,当地还是用传统方法手剥棉籽,效率低不说,还很伤手,妇女时常剥得指甲脱落,“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掸成剂,厥功甚艰。”当她从崖州返回,手把手传授技术,改造手摇纺棉车,极大地提高了纺织效率。成书于洪武初年的《梧溪集》中记载了这一盛况:“躬纺木棉花,织崖州被自给。教他姓妇,不少倦,未几,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并且,黄道婆对纺织工艺的总结和创新,使得布料的美观程度显著提升,“上出细字,杂花卉,尤工巧。”“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加上当时政府设置木棉提举司,推广棉花种植,这一时期棉花种植的普及和棉纺织技术的进步革新,为当时的百姓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御寒选择。秋衣的布艺和填充物都更加富余、保暖。普通百姓也有购买或自制棉袄、棉袍的能力,比如最常见的夹袄,内衬能填入厚薄不一的棉花,适应秋季不同的需求,外观上也可以有不同的花纹和图案,更加赏心悦目。

棉纺织技术的传播,也推动了以当时的松江府为核心的江南纺织业的发展。还有像“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这样的谚语流传。棉纺织品作为商品大量销售,在改善当地百姓生活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百姓衣物寝具的品质提升推动助力。宋元时期开始,秋冬衣物这个大方向有了更多分支,从织物料作、工艺手法上都不断改良,参照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出场的描述,林黛玉进贾府是冬天,彼时贵族女子的装束华丽可见一斑:“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褙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管子·牧民》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老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见证着审美变迁,也借由秋衣这一个切面,折射出宏大开阔的历史进程。

(《新京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