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9
“同志,骑电动自行车请不要逆行。”
“安全头盔关键时刻能保命,不能看见交警才佩戴。”
近日,在中心城区红旗东街与学苑路交叉口,盐湖交警大队五中队民警卞小明用手势、哨声和口令,提示非机动车文明行驶。针对不戴头盔、跨越护栏等行为,他采取观看警示片、参与志愿劝导、接受罚款“三选一”的方法,教育惩戒违法行为人。
这样的“柔性执法”,在全市的交通整治百日行动中,每天都在上演。作为中心城区交通文明的建设者、维护者,盐湖交警大队在行动中,采取“大兵团作战”、柔性执法、严整严治等措施,全力打造顺畅、便捷、高效、安全的交通环境。

综合治理
提升路口守法率
“高峰期在路口执法,刚拦下一个闯红灯的,旁边好几个逆行的就趁机溜走了,真是顾东顾不了西。”说起之前的执法难题,辅警张晨楠满是无奈。
“中心城区交通整治的重点就是路口。”盐湖交警大队大队长刘鸿达说。
如何规范路口交通秩序?
“各中队警力集结成‘整治单元’,针对学苑路等流量大的路口实施‘大兵团作战’。这一勤务优化解决了‘单点执法漏网’问题。”刘鸿达说,这种“变分散为聚合”的勤务模式,让心存侥幸的市民也遵守法规。
“整治中,该大队要求全体执勤民辅警步子迈起来、哨子吹起来,全力整治路口交通秩序。”刘鸿达说,“‘大兵团作战’,不会再出现‘拦住处理一个违法行为,跑走好多交通违法人’的尴尬局面。”
“现在好了,咱们人凑在一起,违法行为人想跑都没处跑!”张晨楠笑着说。
同时,盐湖公安交警还创新执法模式,摒弃了“一罚了之”的硬性手段,转而推行“三选一”教育惩戒,让违法行为人在人性化引导中自觉守法。
“柔性执法不是纵容,而是通过观看警示片、参与志愿劝导、接受罚款的方式,唤醒违法者的安全意识。”刘鸿达解释,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守法自觉性。
市民王女士坦言:“以前觉得戴头盔麻烦,看了事故视频后,认识到戴头盔的重要性,这是保命的!”

“人巡+监控”
交通违法“躲不过”
“禹都街有辆车坏了,赶紧去疏导!”“铺安街路东有辆车乱停,就近民警去处理!”在盐湖交警大队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盯着屏幕,通过对讲机实时调度,像给城市交通装了“千里眼”。
这“千里眼”的背后,是由344处监控设备和182处视频球机织成的网,全覆盖在城区主要路口路段。这些设备24小时不间断监控交通状况,实时捕捉闯红灯、逆行、违停等违法行为。
针对套牌、报废、事故逃逸等重点车辆,盐湖交警大队将其全部纳入稽查布控系统,通过智能监控进行实时研判,自动识别车辆号牌、车型等信息,与后台数据库进行比对,一旦发现问题车辆,立即向指挥中心发出预警,并推送车辆位置和行驶轨迹。指挥中心根据信息快速调度就近警力拦截,实现“精准打击、露头就打”。今年以来,盐湖公安交警查处事故逃逸、假套牌等严重违法200余起,协破刑事案件15起。
科技是“大脑”,人力是“手脚”。为让科技防控效能最大化,盐湖交警大队组建专业巡逻队伍,实现“天网监控+机动巡街”的无缝联动。该大队以人民路为界限,安排摩巡中队和公路巡警中队组成巡逻力量,根据指挥中心的指令,对易拥堵路段、违法车辆等进行疏导、处置。

严打“硬茬子”
15.5万起违法被查处
当然,柔性执法不代表“纵容”。对酒驾醉驾、三轮车违法载人这些“硬茬子”,盐湖公安交警从来都是“零容忍”。
“酒驾、醉驾是马路杀手,必须严厉打击,绝不能有丝毫手软。”刘鸿达强调。
为彻底遏制酒驾、醉驾违法行为,盐湖交警大队采取“定点检查+流动巡查”“白天严查+夜间突击”的方式,在餐饮娱乐场所周边、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设置检查点,开展常态化酒驾、醉驾整治行动,同时不定期组织夜间突击检查,让违法者无规律可循。
此外,该大队还紧盯重点车辆,对辖区内的面包车、渣土车、商砼车等重点车辆,在重点路段设卡检查;对重点车辆违法载人、超载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尤其是在治理面包车超员整治行动中,该大队还专门设立了举报电话,全天候受理群众举报。
今年以来,盐湖交警大队仅现场查处的交通违法行为就有15.5万起,其中骑乘电动自行车不戴头盔12.2万起,行政拘留102人、吊销驾驶证171本。
“交通治理永远在路上。”刘鸿达表示,下一步,盐湖交警大队将持续深化整治成果,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勤务模式、升级科技设备,不断提升交通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继续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处罚与教育并重”的原则,让柔性执法更有温度,让刚性整治更有力度,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出行习惯,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 樊朋展 张蕊彤 刘凯华 文图
记者手记
这场交通整治百日行动,不仅治好了城市交通“堵心病”,更让记者感受到了治理温度与执法智慧的交融。
路口是交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城市文明的“第一窗口”。盐湖公安交警推行的“大兵团作战”勤务模式,破解了单点执法顾此失彼的难题;“三选一”教育惩戒模式,用观看警示片、志愿劝导等柔性方式替代“一罚了之”,唤醒违法者的安全意识。
科技赋能让交通治理更精准高效。344处监控设备织就“天网”,稽查布控系统精准锁定违法车辆,“人力巡查+科技监控”的无缝联动,让交通违法无所遁形。对酒驾醉驾、严重超员等“硬茬子”的“零容忍”,彰显了执法的刚性力度。这种“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治理方式,既守住了安全底线,又传递了人文关怀,让文明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
交通治理从来不是公安交警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协奏曲”。从民辅警的坚守付出,到市民的主动配合,这场整治行动凝聚起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彰显了城市的文明底色。 记者 张蕊彤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