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7
“道路交通安全无小事,一条标线、一辆车、一个路口,都直接关系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盐湖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大队长刘鸿达表示。面对复杂的交通环境和群众对安全出行的高期待,盐湖公安交警在交通整治百日行动期间,紧盯重点车辆、严查隐患路段、深化联动治理,以“一路一策”的精准举措和“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筑牢群众出行安全屏障。

清理受损护栏
紧盯重点 靶向治理 守牢源头
近期,市民们发现路上的渣土车不仅悬挂了醒目的放大号牌,行驶也更为规范。这正是盐湖公安交警加强重点车辆管理的具体体现。
“重点车辆是交通安全管理的核心。特别是渣土车、‘两客一危一校’车辆、大货车、面包车等,一旦存在隐患,极易引发重大事故。”刘鸿达介绍,在百日行动中,盐湖公安交警将“两客一危一校”(班线客车、旅游包车、危化品车、校车)、大货车、面包车等作为重点,从登记造册、动态监管到违法整治,实施全链条管理。
针对渣土车夜间行驶、违规改装、遮挡号牌等问题,盐湖公安交警推动“亮尾行动”,要求车辆将车牌号、司机电话、所属公司等信息以反光材料制作成放大号牌悬挂于车尾,提升识别度,有效约束驾驶员行为。
此外,针对面包车、大货车逾期未检、未报废、非法改装等现象,交警部门联合乡镇政府、派出所开展“敲门行动”,逐车上门核查,督促车主及时办理年检、报废手续。“我们为每辆隐患车辆建立‘健康档案’,专人跟踪,确保整改到位,不让‘带病车’上路。”刘鸿达说。目前,全区5200辆大货车已建档管理,3384辆逾期未检面包车实现“见人见车”,车主当面承诺整改。

整治违法行为
一路一策 精准治理 排除隐患
在盐湖公安交警指挥中心,一张布满数据的“道路档案图”清晰呈现了辖区三条省道、两条国道的安全隐患点位。
“道路隐患是交通事故的‘隐形杀手’。一条破损的标线、一处视线受阻的路口,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刘鸿达表示,必须坚持“全覆盖、零容忍、重实效”,做到底数清、责任明、整改实。
为此,交警部门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对全区道路开展“拉网式”排查,聚焦急弯、陡坡、临水临崖、交叉路口、学校周边、集市路段等重点部位,排查后实行“一路一策”,根据交通流量、事故特点、周边环境等因素,制订个性化整改方案。
在治理过程中,盐湖公安交警注重“标本兼治”:针对国省干道13处高风险路段,投入24.5万余元,高标准完成4处“五必上”路段整改,更新交通标志15块、施划交通标线560平方米、设置震荡标线5处,修剪绿植92公里;针对城区道路标线不清、信号灯失灵等问题,则实行“随发现随整改”,专人每日巡查,确保“修复不过夜”。
同时,盐湖区委、区政府新增120余万元专项预算,保障乡镇交通安全管理站和农村劝导站运行,推动省道裴运线中陈村口、解放北路引黄渠路口信号灯建设,以及裴运线、国道521线测速设备建设;年底前,还将完成10条道路20处隐患点段的整改任务。
“隐患治理没有终点。我们将持续开展‘回头看’,动态更新隐患台账,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安全路、放心路。”刘鸿达说。

规范道路通行
深化联动 合力治理 安全共治
“交通安全管理不只是交警的事,必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构建共治格局。”刘鸿达强调。
在城市道路治理中,盐湖区建立了由创建办牵头,住建、城管、公安交警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交通综合治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问题共治,在新建改建道路中,严格落实交通安全设施“三同步”,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以历史遗留的“六岔路口”拥堵难题为例,盐湖公安交警联合住建、城管等部门,通过实地勘察与模拟推演,制订“禁止左转+设置隔离带+调整公交站点+优化信号灯”的综合方案,封闭不合理路口、重划车道、迁移公交站点、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最终使该路段通行效率提升30%以上,“堵点”变“畅行点”。
近期,为提升解放路通行效率,交警部门还协调住建局封闭了5处距路口过近的人行横道,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刘鸿达表示,交通安全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盐湖公安交警将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守护每一条道路的安全畅通,为市民平安出行保驾护航。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