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1-19
彩虹路如飘逸的彩带,蜿蜒串联起田野与村庄;宽阔平整的柏油路通达四方,贯通街巷阡陌;天然气接通各家各户,点亮了农家新生活;连片黄芩长势喜人,涌动着丰收的希望……走进盐湖区东郭镇界村,一幅生态宜居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幅画卷的执笔人,正是界村的党组织与广大党员。他们以党建为旗,将力量凝聚在田间地头,将服务送达百姓身边,正执笔共绘一幅业兴、村美、民富的幸福图景。
筑强堡垒
激活乡村治理的“红色引擎”
乡村治理,根基在党,主体在人。界村以建强班子、管好党员、凝聚群众为着力点,让每一个“红色细胞”都活跃起来,汇聚成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
“公生明、廉生威。”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亚泉深有感触地说,“村里的征地和工程最容易引发争议,我们从一开始就坚持全程公示,每一笔账目清清楚楚,所有协调、用工情况全面公开,让村民心里有本‘明白账’。”
这一理念在鸭子池彩虹路项目建设中得到生动实践。界村创新推出“群众协调员”机制,由村民代表无记名投票选出3人全程监督、协调。这一做法不仅保障了进度,更赢得了信任。此后,村内的粮食储备库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等沿用此法,“阳光操作”成为界村班子建设的“金名片”。
信任无法代替监督。村“两委”干部主动邀请11名卸职主干组成监督组,重要会议必听其言,村务账本随时公开,村民随时可查。
“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上,我们都会把收支情况打印公示。起初,村民抢着看账,现在都说‘从你们这里走的账,我们放心’。”杨亚泉回忆道。这一变化,折射的是群众满意度的跃升。
在夯实信任基础的同时,如何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成为界村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的关键。新春文艺演出的成功转型,为此提供了一个精彩范本。

10月29日,界村村“两委”联合市、区两级妇联,市敬老服务志愿者协会,共同开展“九九重阳敬老情,浓浓饺香暖人心”主题活动,将贴心服务与暖心关怀,送给村里老年人。
“起初,村里庆新春的文艺表演都是请‘外援’,不仅开销大,村民参与度也不高,反响平平。”杨亚泉回忆道,“后来我们鼓励村干部带头表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自编自演,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反响特别好。”自此,一提到举办新春文艺演出,村民都“争着上”。这种精神认同不仅提升了村民参与自治的热情,还大大增强了村“两委”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面对农村党员管理难题,界村巧打“荣誉牌”:鼓励老党员讲党课,组织党员干部写心得、广宣传,增强党员荣誉感,也让群众更加向往党组织。“现在参会党员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规范。”杨亚泉欣慰地说。
今年,界村鼓励入党积极分子和年轻党员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分别包巷挂牌、亮明身份,既监督群众,也接受群众监督,还定期为孤寡老人、困难户打扫庭院,用行动传递组织温暖。
“下地路破烂不堪”“村里80岁以上老人有86名,吃饭是个难题”……走访中,村民的每一条呼声,党支部都认真记录、放在心上。
经过系统摸排,界村形成“为民办实事清单”,整改成效定期向村民代表大会汇报。“群众关心的下地路已全部硬化。再过1个月,日间照料中心也将投用。”杨亚泉说。
一件件实事的落实,见证着界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担当作为,也描绘出一幅党群同心、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图景。
环境提质
绘就和美乡村宜居画卷
“这几年,咱村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好些原本在城里的乡亲,都争着搬了回来。”一位村民满脸笑意地说,“天然气接到了灶头,污水管通到了地下,环境美、空气好,住着格外舒坦。”
村里的环境卫生,曾是干部们最头疼的“老大难”。“村里事务千头万绪,最吃力不讨好的,就是搞卫生。”杨亚泉坦言。
转机来自今年界村推出的新举措:鼓励入党积极分子和年轻党员担任“环境管家”。杨亚泉解释说:“一人负责10条巷道,看到村民门口有垃圾,就及时提醒、顺手帮忙清理。每个季度我们还组织党员实地检查评比,考评结果直接与发展党员工作挂钩。‘管家’多费心,村民也更用心,村里的环境自然越来越好。”
除了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界村还把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列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漫步村中,宽阔的柏油路纵横贯通,绿植沿街点缀,广场整洁明亮……处处皆景,步移景异。
“变化最明显的,就是进村路。”一位村民回忆道,“这是2012年修成的水泥路,年久失修。今年村里把它全部铺成柏油路,各条巷道也做了硬化,两边种上绿植,现在出门散步,就像逛公园一样。”
村容村貌持续提升的同时,界村党群服务中心旁,一座占地330平方米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也在加紧建设中。目前,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86位。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后,将有效满足高龄老人的日常照料需求。
建设和美乡村,既要扮靓“面子”,也要做实“里子”,让乡村建设有“形”更有“魂”。界村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孝老敬亲、传承家风等方面持续发力。
“我们坚持14年为老人发放物资,让他们在日常点滴中感受到温暖。同时,从2023年开始,村里每年评选‘十佳好媳妇’和星级文明户,大家争相效仿,家庭矛盾少了,邻里更和睦了,文明乡风越来越浓。”杨亚泉笑着说。
产业振兴
多元发展拓宽致富之路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界村而言,这条发展之路起初并不平坦。这里水资源匮乏,耕地多是“靠天吃饭”的沙土地。过去,村民辛苦耕种小麦,亩产仅三四百斤,收入一直难以提升。村集体经济也缺乏产业支撑,主要依赖土地流转,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困境之下,突破口在哪里?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寻找答案。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他们惊喜地发现,村里贫瘠的沙土地,恰恰是种植中药材的宝地。方向明确了,党员便带头试种,取得收益后,在全村进行推广。
“如今,我们村3000多亩耕地中,超过2000亩地都种上了黄芩、柴胡等中药材。”杨亚泉算了一笔账,“就拿去年来说,黄芩5元一斤的价格计算,村民每亩可获收2万元。”
今年,界村计划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中药材合作社,推动产业链从种植向深加工延伸,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让村民的腰包更鼓,村集体的家底更厚。
产业单一,终究不够稳健。界村深谙“多点开花”的道理。在镇党委的支持下,他们外出取经,学习先进村的桃果种植技术。
“看到别人家的桃子品种好、卖价高,我们很受启发。经济林这条路,我们也要走起来。”杨亚泉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探索适合本村的特色经济作物,为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
除了在土地上做文章,界村也把目光投向了更具文化内涵的领域。2024年,界村村集体收入超过25万元,但主要来源仍是土地流转。为了拓宽增收渠道,有更多资金为村民办实事,一个关于“掐丝珐琅釉画”的创意开始落地生根。
掐丝珐琅釉画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它以铜丝为笔,掐出万千纹样;以矿物质为墨,点染出绚丽饱满、极具立体感的画面。从定稿到固图,从掐丝到点蓝,再到最终定型,一幅成品需要历经十几道纯手工工序方能完成。

界村妇女在农闲时凭借巧手制作掐丝珐琅釉画增加收入。
山西省省级非遗“掐丝珐琅釉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梁文平在界村开设了工作室。立足这一资源优势,界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于今年成功申请了7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了一处集展示、研学、生产于一体的非遗工匠室。该工作室的建成,将帮助本村妇女在农闲时凭借巧手增加收入,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再过一段时间,这个工匠室就能正式投入使用了。”杨亚泉充满期待地预估,“建成后,每年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从强化组织堡垒到激发治理活力,从改善人居环境到赋能多元产业,界村的每一步跨越,都沿着“党建强、治理优、乡村兴”的内在逻辑扎实迈进。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不仅收获了生态宜居的乡村新貌和富民强村的发展实绩,更探索出一条可感可及的善治路径。
文/记者 曹欣怡 邢智轩 图/记者 闫鑫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