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盐湖区魏风小学校长凌建红:培养科技兴趣 点燃科学火种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8

校园科技节现场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这意味着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不是拔尖,而是滋养每一名孩子的教育沃土,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点燃热爱科学的火种。”盐湖区魏风小学校长凌建红说。

为了更好地将国家政策变为具体实施的路径和方法,凌建红认为,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推进至关重要。2023年,盐湖区魏风小学推出“1431”科学课程体系:1个核心——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核心;4项必做——开展科普阅读、科学小实验、科技节和学科活动;3项选做——组织科技研学、科学训练营、科技校队;1个特色——突出科技魏风特色,从输入到输出,从校内走向校外,旨在将科技教育深度融入育人全链条。

“科技类课程的打造至关重要,它强调观察、思考与创新,重在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凌建红认为,“当下的教育早已脱离了死记硬背的模式,我们鼓励孩子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兴趣,提升科技素养,这样能够更好地和中学阶段的教育进行对接,为他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还应着重发挥家庭的作用。“为了让所有孩子参与其中,我们给每名孩子每个月至少安排了一次科学小实验,其中大部分实验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此时家长的配合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科学氛围与学校教育将发挥1+1>2的效果,有助于孩子们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凌建红表示,为进一步发挥家校联动的作用,可以通过家长进校园、家长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家长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

近些年,随着AI工具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也更加广泛。目前,各地已经有一些小学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利用AI技术推动各学科融合,助力科技教育改革升级。针对这一趋势,凌建红表示,未来,在继续深耕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打造面向全校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把人工智能融入学科教学当中,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人工智能信息化素养,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筑牢根基。

□记者 陈怡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