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1
运城,这座因“盐运”得名的城市,曾是盐业的枢纽。当年这里盐商辐辏、车马不绝,而盐号作为食盐流通的核心载体,一度如山西票号般繁盛。随着时代变迁,全国留存的盐号已寥寥无几。
运城盐湖边的景德馨盐号,凭借其独特的院落格局与厚重的历史遗存,成为见证晋南盐商传奇的珍贵印记。11月10日,记者专程前往,探寻这座藏在盐湖岸畔的百年盐号。

盐号兴衰
盐号是古代专门经营食盐贸易的商业机构,职能是统筹食盐的采购、运输、储存与销售,且需在官府盐法管控下运营,如持有盐引、缴纳盐税。如今,全国留存的盐号已屈指可数,盐湖边有这一处遗存,让探寻多了几分期待。
探寻之路颇为曲折,前两次直奔蚩尤村下辖的自然村五里墩,却始终寻不到路;直到联系上文保员,才在他的指引下,从蚩尤村西的井园路顺坡而下,绕经盐湖彩虹路,最终在原运城盐化局五厂四工段院内,邂逅了景德馨盐号。
“原先,盐湖周边有近500家盐号,如今只剩这一家了。”文保员晋永红介绍,“‘景德馨’既是盐号名,也是创始人的名字。”这座盐号建于清末民初,是盐湖周边现存最完好的盐贸商号。
说到运城盐号的兴盛,离不开运城盐湖的独特禀赋——作为著名的天然盐湖,这里产的盐色白味纯、颗粒晶莹,自上古便被先民开采,尧、舜、禹更是绕其建都;“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歌谣,早已将盐与这座城绑定。盐贸是这一城的经济支柱,盐号的鎏金匾额曾是晋南盐贸繁荣的缩影。
清朝以来,河东盐务达到鼎盛,盐号林立,生产规模扩大,经济收益丰厚。这在《河东盐法备览》中有记载,顺治六年按锭分畦之后,畦归商人,各立锭名,封领掣支皆以锭名区别。“锭名”即纳税等级,当时共有425家商户,分为十二锭、不足十二锭、六锭、不足六锭四类。景德馨便是六锭商贾之一,不仅经营食盐运销,还自有盐场从事产盐。
景德馨盐号在河东盐业鼎盛时亦十分有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盐号依旧是经营的鼎盛期,后逢外敌侵华,盐务遭军事管制。民国后期,盐号一分为二,池北为阡铺景德馨,池南便是如今留存的南岸景德馨。1947年运城解放后,盐号被收归国有,之后历经国营一厂、南风集团管辖,至今静立于盐湖南岸,见证了一段河东盐业商贸史,承载了盐湖岸畔百姓诸多记忆。

建筑智慧
眼前所见盐号,主体为东房,面阔五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南北宽约15米、东西长约10米。它既保留了明清建筑特色,又兼具民国风格——中间设廊,砖砌的门窗框内淡蓝色木门、木窗,均为半圆券顶,且嵌有玻璃,形制很是独特。
盐号外观大气,推门而入,内部开阔连通成一间,整体构造简约却不失细节。
“过去这里有隔墙,一边是账房,一边是东家掌柜办公,中间是接待来客的区域。”文保员杨栓师介绍,如今盐号虽只剩东房,但当年院落格局完整:从大门进入,北侧是大厨房,南侧管理存放产盐工具,后院有磨坊,东房右侧则是工人住的大通铺。
房内陈列着一木支架,旁有标识介绍。清光绪六七年间(1880~1881),首次在盐湖东南部土质比较坚硬的地区凿井。井边初用四角方木支架加固,后改成六角形支架,所凿井得名“木盘井”。它是世界盐湖固相矿床采用凿井法、井组连通法水溶开采的最早例证,用来抽取深层高浓度含矿卤水,与盐湖水调配使用。
墙侧摆放了几个标识牌,写着“蒸发畦、过‘箩’畦、储卤畦、结晶畦、铲出”,对应着运城盐湖的“五步产盐法”:先民依托当地日照充足、南风干燥的自然条件,先引盐湖周边水汇入卤池集卤;再引入晒盐池蒸发浓缩;转入储卤池沉淀杂质;纯净浓卤入结晶池,蒸发至饱和后析出盐晶;最后打捞、晾晒得成品盐。
说到产盐及其过程,这一带还衍生出不少本地独有的名词。比如“ke lu”,也称滹沱,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水淹没了盐湖,“黑河”淤积,晒盐得靠人工挖坑取卤水,慢慢形成的大口井;再比如“斗窝”,是在结晶畦四角盐板打圆形或丁字形洞,也可用一米宽的壕沟代替,直达盐板底层的设施。
如今房内虽无过多陈列,但这些标识与名词,已足以让人想见当年盐湖盐业的繁荣与先民的生产智慧。这里曾是盐斤交易、账目核算的核心地,仿佛还能看到掌柜们拨弄算盘、清点盐引的忙碌身影;后院仓储区曾堆满“解池大盐”,经车队、船队运往各地。

文脉相续
盐号的院落由青砖铺就,东房前立着两棵树:柏树在冬日的冷风中依旧苍翠挺拔,一旁的香椿树则已叶落枝疏。香椿树下缠绕着一株葡萄藤,据年长的文保员杨栓师说,这株葡萄藤已有百年树龄,早年院落未修整时,藤叶几乎铺了半个院子。
院落西侧有一口水井,井口直径约1米,井身由砖石砌成,虽井体较深,但水位较浅,应是当年盐号众人的饮用水源,现在水依旧几乎满溢、清澈干净。
“这地方不好找,我们这辈人说起,会说在盐化五厂四工段,而上一辈人记挂的却是景德馨盐号。”杨栓师感慨,“听老辈人说,当年还有乔宥、卞合兴等不少盐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啊!”
出生于1957年的杨栓师说起,少时最羡慕的是去铲盐,挣零花。一到产盐季,附近百姓常来工段打零工,男工日薪1.7元,女工1.4元,在当时算得上高薪。

文保员晋永红长期在工段工作,他指着西侧的一排房回忆:“那是当年的宿舍、库房。过去‘池南产盐,池北产硝’,夏天制盐、冬天运硝,机械化不多,几乎全靠人工,一个小工段就有上千人。大家聚在一起干活,也算见证着盐湖从人工单一产盐,到科学机械生产的技术演进。”他言道,自己现在的主要工作是维护盐湖水系生态平衡,助力七彩盐湖景观。
如今,眼前的建筑,不仅是一处旧址遗存,更是运城人对盐的敬畏与感恩的载体。盐给这座城市带来了营生,而盐号则记录了盐与人之间的生计密码。
它既是河东特色池盐文化建筑的珍贵遗存,也是近代至当代运城盐务发展的实物见证——从最初的单一产盐,到探索盐的科学利用与化工产品研发,再到如今停止开采、聚焦生态恢复。
站在盐湖边远眺,冬日的湖水白茫茫连片相接,颇为壮观。湖岸畔的景德馨盐号,不仅见证了运城从盐运重镇到文化名城的变迁,更守护着一段盐、商、城交织的集体记忆。它所承载的盐文化与商道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