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1-11
记者 樊慧敏
“以前没见过这样的小区,连个像样的门牌都没有。如今这个30多年的老小区,美得让人不敢认!”永济市东环二区居民王立凤的感慨,道出了“三无”小区(无物业管理、无物管会、无人防物防)治理的显著成效。
从设施老化、环境脏乱的治理痛点,到宜居宜业、邻里和谐的幸福家园,永济市以党建为魂、以创新为翼、以民意为向,走出了一条“三无”小区长治善治的新路径,让一个个老小区实现“逆生长”,让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升温。
破解“三无”困局,党建引领是“主心骨”。“小区要想好,得有专门机构牵头管。”这是永济市基层干部和居民在治理实践中达成的共识。此前,该市东环二区、唐御苑等多个“三无”小区,或因建成年代久、或因原建设单位破产,长期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居民遇事求助无门,社区托管也力不从心。为打破这一僵局,永济市紧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主线,构建起“社区—网格—楼院—居民”四级治理网络,将治理力量下沉到最基层。
在东环二区,社区深挖党员骨干力量,成立小区党支部,组建由社区干部、党员代表、退役军人组成的物管会,同步落地“居民提事、支部议事、多方办事”机制,党员包户联片、网格员常态化走访,30余项民生难题在网格内得到解决。
唐御苑小区、阳光佳地小区则推选退休党员担任小区党支部书记,张俊生、胡孟民等党员主动挑起重担,牵头改造设施、制定管理章程,成为居民心中的“定心丸”。截至目前,永济市已为排查出的233个“三无”小区划分管理区域,并组建联合党支部和物管会(业委会),让每个小区都有了“主心骨”,彻底终结小区“没人管”的历史。
破解“资金瓶颈”,多方合力是关键“突破口”。“三无”小区改造,资金是绕不开的难题。永济市没有“一刀切”,而是立足小区实际,探索出灵活多元的资金筹措模式,既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也调动了居民参与积极性,让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针对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修路问题,东环二区在改造中,采取“政府补一点、居民筹一点”的模式,2023年4月启动主路硬化,同步推进上下水改建、雨污分流,还将露天旱厕改造成多功能小广场和党群服务站;舜都花苑小区和印染厂生活区整合政府专项投资、社区经费补贴,规划停车位、新建车棚、加装监控,逐步完善小区基础设施。
破解“长效治理”,“4+1”模式与共建共享是根本动力源。“三无”小区治理,既要改得好,更要管得久。永济市住建局建设工程和房地产服务中心创新推出“4+1”治理模式,为小区管理划定“硬标准”:“4”即物业管理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内容、有标准,确保物业“能干事、干成事”;“1”即基础服务之外的“点单式”服务,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在清华水泥厂家属院,物业服务公示栏上不仅清晰标注物业费、水电费等标准,还列出上门义诊、红白事管理等“点单”项目,居民按需申请,服务精准高效。
为让治理落地生根,永济市还建立“三级联动”推进机制:住建局每周例会部署工作,建设工程和房地产服务中心每月与街道社区碰头,街道每季度召集各方商讨细节,同时开展物管会培训、物业信用评价,倒逼服务提升。
在“三无”小区治理过程中,该市住建部门始终引导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东环二区用废弃瓦片做文化墙、老树根改休憩凳,居民主动捐赠图书建图书角;阳光佳地小区成立“家有幸福树”微信群,居民认领树苗、共同养护。如今,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小区治理,邻里互助、共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永济市“三无”小区治理的实践证明:没有“治不好”的小区,只有“找不准”的方法。以党建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以民意为导向,破解治理难题;以共建为路径,实现长效发展。未来,随着治理经验的不断推广,将有更多“三无”小区变身幸福家园,让城市基层治理的温度,温暖每一位居民的幸福生活。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