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亲子同心 共育心田——开启十月心理健康共同成长之旅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30

张文晖

金秋十月,不仅是学子求知的美好时节,更是家庭调整节奏、关注成长的关键节点。在重视学业与兴趣培养的同时,我们更应悉心呵护那片内在的“心田”——心理健康。

现代心理学不断揭示:家庭是一个情绪共生系统,亲子心理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正因如此,我们倡导“亲子心理健康共成长”。

一、理解“共生”——探寻心理健康“共同成长”之因

孩子的情绪宛如世界上最敏感的晴雨表,他们能够精准地感知家庭的“情绪气候”。一个内心焦虑的家长,很难培养出内心宁静平和的孩子;一个压抑沉闷的家庭氛围,往往会引发孩子的各种行为问题。反之,孩子的情绪困扰、行为偏差,也会成为家长压力和焦虑的主要源头。这种情绪的相互“传染”与“反馈”,构成了家庭心理动力的核心要素。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初的“镜像”,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最初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应对压力以及与人交往的方式,其榜样正是他们的父母。当家长面对困境时,是沉着冷静地应对,还是暴躁易怒地发泄;面对冲突时,是积极主动地沟通,还是冷漠回避地处理,这些行为都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被孩子映照下来,并内化为自己行为模式的一部分。

孩子的“反馈”效应同样不容小觑。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会直接反作用于家长。一个阳光开朗、善于表达情感的孩子,会给父母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一个长期陷入情绪困境的孩子,则会让父母感到挫败、担忧,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进而影响家长自身的心理状态。

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这种“共生”关系时,就会明白,单向的、仅针对孩子的心理干预往往效果不佳,事倍功半。唯有将家庭视为一个整体,推动亲子双方在认知和情感上共同进步,才能打破恶性循环,构建起积极健康的家庭情绪生态系统。

二、实践“共育”——让我们携手开启心灵之旅

理念需要行动来实现。在这个崭新的十月,不妨将“心理共育”定为家庭计划的核心,从以下几个环节尝试:

1.共同学习,构建家庭心理知识“能量池”。

告别“大人永远正确”的传统模式。家长不妨放下身段,与孩子成为共同学习的伙伴。可以一起精心挑选一本适合亲子共读的心理自助书籍,关注几个优质的心理学科普公众号,或者共同观看一部探讨情感与成长的电影。观看或阅读结束后,不必急于进行说教,而是和孩子一起分享“哪个观点让你印象深刻?”“哪个角色让你有共鸣?”在这样平等的交流中,知识的传递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启迪。

2.打通心流,打造家庭安全“倾诉岛”。

很多家庭并不缺乏爱,而是缺少有效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共同约定一个“家庭分享时间”,比如每周六晚饭后。在这个专属的时间里,每个人(包括家长)都可以真诚地分享本周一件“最开心的事”和一件“最烦恼的事”。规则是:倾听者不打断、不批评、不急于给出解决方案,只需给予真诚倾听和共情。家长要带头示范,坦诚地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压力或人际交往中的困惑。这会向孩子传递一个强大而温暖的信号:有情绪是正常的,我们可以一起勇敢地面对它。

3.制定目标,绘制家庭成长“同心圆”。

心理健康并非抽象的概念,它可以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亲子可以共同商议,制定一个为期一个季度(如10月至12月)的“家庭心理健康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正向的,并且需要全员参与。比如:

情绪管理目标。“当我们感到愤怒时,我们同意先用‘我感到……因为……’的句式说出来,而不是摔门或大喊大叫。”

沟通目标。“每周至少有一次,放下手机,进行30分钟的专心交谈。”

活动目标。“每周六上午是我们的‘家庭户外时间’,一起爬山或骑行,释放压力。”

将目标写在漂亮的卡片上,贴在冰箱门上,互相提醒,互相鼓励。期末时,可以一起庆祝目标的达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极具疗愈性的合作与联结,能让家庭成员的心更加紧密地贴在一起。

4.共同促进,营造家庭健康“能量场”。

心理健康的根基在于日常的生活习惯。亲子可以共同致力于营造一个高能量的家庭环境。

一起运动:运动是缓解压力、产生多巴胺的最佳途径之一。一场家庭羽毛球赛、一次傍晚的散步遛狗,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胜过千言万语,能让家庭充满活力。

一起下厨:准备一顿健康美味的晚餐,在协作中感受生活的烟火气与成就感。一家人聚在厨房,分工合作,欢声笑语,能让亲情在美食中升温。

一起放松:共同练习简单的深呼吸、正念冥想,或者只是一起听一段舒缓的音乐。

这些共同的活动,能有效降低家庭的整体焦虑水平,为每个成员的心灵充电,让家庭成为心灵的避风港。

三、成就“共荣”——迈向更具韧性的未来

亲子心理共成长的最终目的,并非要培养一个永远快乐、没有烦恼的孩子,也不是要成为完美无缺的父母。它的真正价值在于构建一个理解、支持、信任的家庭共同体。

在这里,每个人都能被看见、被接纳,能在风雨中彼此依靠,在成长中互相滋养。家庭成员就像一棵大树上的枝叶,相互依存,共同生长。从而以更强大的内心、更温暖的姿态,共同迈向一个更具韧性、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系运城力行中学西校中教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咨询师)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