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4
文/本报记者 王月文 图/本报记者 陈方斌

秋日的晨光洒在飞云楼的千年斗拱上,为这座“中华第一木楼”披上金色外衣。而在其脚下的后土文化广场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一双双匠人的手悄然进行。
近日,2025年度“技能运城”职业技能大赛——运城市古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热闹启幕。来自全市各地的45位古建技艺能手齐聚一堂,以刻刀和瓦刀为媒介,与历史深情对话。本次大赛不仅是技艺切磋的平台,更通过古建展示、技能培训、企业招聘等多元活动,架起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发展之间的桥梁,切实以匠心守护文脉,以技艺赋能未来。
赛场竞“技”——于毫厘之间见真章
当天上午9时,随着开赛指令下达,万荣县后土文化广场瞬间响起工具与材料碰撞的清脆声响。参赛选手身着统一蓝色工装,迅速走向各自工位,或俯身观察木料纹理,或手持卡尺反复校准砖块尺寸,专注的神情中透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执着。
古建竞赛区被划分为木作与砖作两大区域,中间用黄色的警戒线隔开,既保证了比赛秩序,又方便群众参观。每个区域前都摆放着图文并茂的展板,上面详细介绍了比赛项目、选手信息,现场既有比赛的紧张感,又不失文化交流的热闹氛围。
赛场中央,“一斗二升交麻叶”平身科斗拱、硬山犀头两件样品构件如同“考官”般静立着,成为所有选手挑战的目标。参赛选手的任务,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凭借刨子、凿子、瓦刀等传统工具,用原木和青砖完美复刻出这些经典构件。
54岁的柴安喜是木作区参赛选手,他从事古建木作已有30余年,手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老茧。只见他左手稳稳按住木料,右手持凿,每一次下刀都精准无比,木屑如同雪花般落在脚边的防尘垫上。
距柴安喜不远处是“95后”选手杨元博。作为万荣县本地的古建木雕师,他学习雕刻已有近10年,年轻的脸上透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沉稳。他用刻刀专注地在木构件上勾勒花纹。杨元博擦了擦额角的汗珠,眼里满是对古建技艺的热爱,“希望通过这次竞赛交流,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古建之美,吸引更多新鲜血液入行,共同把传统技艺传承得更好。”他的作品前围满了观众,一位老人感慨:“年轻人能有这份静气,老手艺就断不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赛场内的氛围愈发紧张。选手们有的加快了手中的速度,有的则更加细致地检查每一个细节。围观的群众也渐渐安静下来,只是偶尔发出几句小声的赞叹。临近比赛结束时,不少选手已经完成了作品,开始进行最后的打磨和调整。有的选手还反复比对自己的作品,确保每一个细节完美无缺。
经过评委组从工艺精度、技法纯熟度及传统规范性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审,最终,来自山西万唐龙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严中森凭借精准的砖瓦砌筑技艺,荣获砖作项目一等奖;来自山西舜博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的宁官明则以精巧的木构作品,摘得木作项目桂冠。闭幕式上,宁官明将获奖斗拱捐赠给万荣县美术馆,完成了从竞技赛场到艺术殿堂的传承之旅。
“运城是名副其实的古建之乡,从这次比赛来看,年轻选手胜在理论知识扎实,对新的技术和理念接受度高;年长选手则胜在手艺精湛,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家各有所长。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全面展示了新时代河东古建人才的风采。”该大赛裁判长李会智说道。
匠心铸“魂”——以守正创新续文脉
比赛当日,后土文化广场一侧的古建展区与非遗展品区同样人气旺盛。木作、砖雕、石雕等各类古建构件模型整齐陈列,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吸引大批群众驻足观赏。大家或俯身细品纹路细节,或与展品合影留念,或向展区负责人咨询工艺原理,热闹非凡。
“这个欢喜狮多少钱?家里想定做一个放在小院门口。”在新绛县玉顺石雕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展台前,万荣县居民郭女士指着一尊憨态可掬的石雕欢喜狮,向展台负责人家玉顺问道。
家玉顺从事石雕行业30余年,师从祖父与父亲,系统掌握了传统石雕工艺。在传承古法的同时,他积极借鉴现代技术,坚持创新,其作品屡获全国、全省大奖。“古建大赛为我们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能让更多人了解石雕技艺,关注非遗保护,这对传承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家玉顺说。
“这个飞云楼模型和后面的飞云楼简直一模一样。”居民畅先生带着3岁的儿子,在山西万唐龙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展台前仔细欣赏微缩飞云楼模型,脸上满是惊喜。据该展台工作人员郭泽世介绍,这件模型前不久还作为展品,在山西文博会运城展厅展出,向全国各地的观众展示了河东古建的精巧与魅力。
平陆县的手工雕刻木牌匾、芮城县的永乐桃木雕刻样品、稷山县的“福禄满堂”木雕作品、永济市的鹳雀楼模型……古建展示区里,各地的特色展品让人目不暇接。
“地上文物看山西,这次特意和朋友来运城参观古建,刚好赶上这场大赛,真是意外之喜。”来自湖北宜昌的游客唐培傑说,“这场比赛不仅展现了技艺之美,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对古建保护与文化传承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近年来,万荣县高度重视古建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成立古建产业集团,整合全县古建资源和人才力量;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为古建企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规划建设古建博览馆,让更多人了解古建文化;打造古建游学线路,吸引游客感受古建魅力。
平台搭“桥”——为技能人才筑未来
借着古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人气和平台,万荣县还设置了技能培训展示区和招聘区,将技能提升成果呈现在群众面前,吸引更多群众持续提升技能。
从古建竞赛区走向广场另一侧,技能培训展示区同样热闹。
在万荣县家政零工驿站联合万荣县后土社区开展的就业帮扶培训现场,几张桌子拼成操作台,台上摆放着护理所需的各种工具。培训讲师耐心地向学员讲解护理知识和操作技巧,学员则围在周围,认真听讲,时不时拿出笔记本记录重点。
“这次培训共3天时间,课程安排得非常紧凑,既有理论知识讲解,也有实际操作练习,我们就是要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学到最实用的技能。”该县后土社区党支部书记解王佳介绍道,该社区在开展培训前,专门对居民的就业需求进行了摸排,发现很多居民都有灵活就业的意愿,尤其是护理方面的需求很大,所以特意选取了养老护理作为培训内容。“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培训,帮助居民掌握一技之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
56岁的学员王自创,此前是一名大车司机,因年龄增长与腰部伤病,不得不放弃原有工作,一直渴望找到一份稳定的新职业。“这次培训学到不少实用的护理知识,像怎么给老人测量血压、怎么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这些技能不仅让我能照顾家里85岁的老人,还能帮我在家门口找到护工工作,培训非常及时。”王自创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技能培训展示区的另一侧,只见几张桌子上摆放着雕琢逼真的月季花、褶皱匀称的小笼包、小巧可爱的月牙饺,这些精致的“美食”并非出自专业后厨,而是当天的技能培训展示区的成果。万荣县职教中心烹饪专业的学生黄高俊和赵鑫瑞专注地展示着在校所学的雕刻和面点制作技艺,他们的动作娴熟,神情认真,吸引了不少群众围观。
“以前只在学校实训室练习,这次能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示技艺,不仅锻炼了胆量,还从大家的评价中找到了改进方向。”赵鑫瑞感慨道。
与技能培训展示区相邻的招聘区,50余家企业设置了招聘展位,面向重点社区群众开展精准招聘,共提供了3000余个岗位,涵盖了古建、医药、制造、服务等多个行业。每家企业的展位前都摆放着岗位信息表,详细介绍了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工作人员则热情地为求职者解答疑问,推荐合适的岗位。
23岁的廉芯嘉是万荣人,今年7月毕业,学的是药学专业。她在招聘区转了一圈后,停在了山西省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展位前,仔细阅读着岗位信息表,随后向工作人员咨询起质量管理岗的相关情况。
“我们此次招聘的研究员、质量管理、营销管理等岗位,非常欢迎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该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张小翩热情接待了廉芯嘉,详细介绍企业情况:“公司为员工提供五险一金、免费食宿、伙食补助、节日福利等保障。今天登记的求职者,我们会尽快安排面试。”
据了解,此次招聘活动经过了精心筹备,企业提前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了招聘计划,主办方也通过社区通知、线上宣传等方式,让更多求职者了解招聘信息。
此次大赛是我市深化“技能运城”建设、加强古建产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一次重要举措。接下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与文旅、工会等部门持续发力,进一步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体系,畅通职业发展通道,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我市古建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