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8
长安大戏院的灯火,再次为一抹蒲剧风华而燃。
10月17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灯火通明。鼓板声起,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院长贾菊兰一袭素色戏装精彩亮相,12年前那朵“梅花”的清芬,再度漫溢京华。

北京长安大戏院,贾菊兰饰演的敫桂英踏鼓板声而来,与首都观众见面。
蒲剧名家贾菊兰饰演的敫桂英在《青丝恨·打神告庙》中悲戚愤然,唱作精湛,尤其是水袖翻飞间,一个“倒首虎”下腰,将满场观众的心弦彻底拨动。
这一刻,源自山西的古老蒲剧,以其苍劲与悲怆并存的独特气质,深深叩击着首都观众的心弦。
贾菊兰与“梅花奖”获得者、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师生合影留念。
一折《告庙》,千般心绪
10月17日的夜,掌声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内反复回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国戏风华”中国戏曲学院2025年展演季火热开展,中国戏曲学院“梅花吐蕊,薪火相传”表演系多剧种师生专场演出现场,来自山西的蒲剧艺术在此绽放华彩。
12年前,贾菊兰凭借《青丝恨》一举摘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2年后的今天,她在中国戏曲学院“梅花吐蕊,薪火相传”专场上,再度演绎同一剧目中的“打神告庙”一折。
时光流转,艺术也愈发纯熟。她的表演以情带技,技不掩情。
舞台之上,贾菊兰饰演的敫桂英一身长袖素衣装扮,脚步急促,在音乐中登场。只见敫桂英眉眼间凝着化不开的悲戚,开口便是一段哀婉“滚白”,如寒泉滴石,瞬间攫住了全场观众的心神。12年前摘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经典剧目《青丝恨》中的“打神告庙”一折,今夜再度作为压轴大戏亮相京城。
贾菊兰的唱腔艺术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哀婉的“滚白”启程,经“介板”“慢板”的铺陈,转入“二性”“紧二性”的激越,最终在“流水”接“甩腔”中迸发出全部的情感力量。每一个音调的转换,每一次气息的掌控,都将敫桂英从哀告、绝望到悲怨、愤怒的心路历程,刻画得丝丝入扣,令人动容。
最让观众叹为观止的,还是她那“以舞姿绘心境”的水袖功夫。只见她双手水袖花型变幻莫测:时而似嗔怪轻甩,诉不尽心中委屈;时而如利剑双冲,表达对神灵不公的愤然质问。
直至最后,为表现角色的彻底绝望,她纵身跃上香案,在“打神”高潮处以“倒首虎”下腰衔接狂舞水袖。整套动作精准利落,兼具力量与美感,将蒲剧表演艺术的技巧性与抒情性推向了极致。
一连串高难度动作精准利落、韵味悠长,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薪火相传,新枝嫩芽
谢幕的灯光亮起,戏迷们簇拥上前,签名、合影,久久不愿离去。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戏迷,更有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眼中闪烁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痴迷。
一位专程赶来的年轻戏剧爱好者感慨:“我虽然不熟悉这部戏的所有情节,但贾老师的水袖和身段,已经把所有的情绪都‘说’清楚了。那种决绝的悲愤,直击心灵。”一番话印证了优秀传统艺术跨越时代与地域的感染力。
面对观众的赞誉,贾菊兰眼中闪烁着感动与坚定的光芒。她深情地说:“这次进京,于我而言,是一次艺术的‘回望’,更是一次力量的‘汲取’。观众的掌声证明,真挚的艺术可以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隔阂。这让我更加坚信,蒲剧的生命力,正源于我们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不懈的创新。”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山西省蒲剧艺术院院长,贾菊兰肩上的担子远不止于个人的舞台辉煌。她将蒲剧的传承与发展视为自己的使命,并在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育人理念。
此次中国戏曲学院“梅花吐蕊,薪火相传”的专场设计,正与她的理念不谋而合。在贾菊兰的带领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坚持“以演促教、以艺育人”的培养模式。在后台,她是指点青年演员的严师;在学校,她是培育戏曲新苗的校长。她自豪地介绍,院里培养的学员已多次摘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其中不乏能够传承《挂画》《打神告庙》等经典剧目的好苗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13届“小梅花”得主贾锐,如今已经成长为培养新一代的教师,她手把手教出的学员武奕汐、张依钒在2025年7月双双摘得第29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个人专业组“小梅花”奖。这种“梅开二度”的传承模式,成为蒲剧艺术延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古韵新声,花绽未来
长安大戏院的掌声渐息,但蒲韵的余音未散。站在长安大戏院的舞台上,贾菊兰望着渐渐散去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她深知,每一次谢幕都是新的开始,每一次掌声都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蒲剧,这朵植根黄河厚土的艺术之花,本名“蒲州梆子”,帽翅功的灵动、髯口功的洒脱、跷功的精妙,30余种特技绝活藏着老祖宗的智慧,2006年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见其分量。
坚守与创新,让蒲剧在守正之路上诉说着新的故事。
在新时代背景下,贾菊兰与她的团队不断探索蒲剧艺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她积极参与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陈三两》《送女》等经典剧目完美记录并永久保存。这项由国家主办的文化工程,不仅保留了珍贵的艺术资料,更为后人的学习研究提供了范本。
与此同时,贾菊兰还带领蒲剧艺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本次“国戏风华”展演季中,蒲剧与来自全国十多个地方剧种同台竞艳,19出好戏连番上演,14位“梅花奖”得主各展风采。这种“百花争艳”的格局,既展现了蒲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彰显了中国戏曲大家庭的丰富多彩。
作为传承数百年的经典剧种,蒲剧艺术既要保持传统的精髓,又要推动艺术的创新;既要培养舞台新秀,又要开拓演出市场;既要扎根山西本土,又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蒲剧艺术的未来发展,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在贾菊兰看来,守正,就是要坚守蒲剧的艺术特色和美学品格,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的宝贵财富;创新,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在剧目创作、表演形式、传播方式等方面大胆探索,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如今,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已经构建起集教学、研究、创作、演出、管理于一体的蒲剧艺术传承发展体系。从舞台表演到戏曲教育,从艺术创作到理论研究,从本土传承到外出交流,蒲剧艺术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将继续带领她的团队,在传承与发展蒲剧艺术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汗水和智慧书写蒲剧艺术的新篇章。
蒲韵新声,定会传得更远、更响。
记者 游映霞 通讯员 胡 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