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8
本报讯(记者 赵卓菁 实习生 续思颖)10月25日上午,运城博物馆报告厅内人潮涌动,来自社会各界的考古爱好者、文化研究者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原二级研究员、运城博物馆特聘研究员薛新民带来的“中华文明探源与河东考古”专题讲座。薛新民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生动的语言,系统梳理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核心理念、多区域文明交流的实证案例,以及河东地区在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地位。
讲座开篇,薛新民从“探源历程、南北呼应、东成西就、河东考古、文明归宿”五大维度展开论述。他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始于2004年,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深化研究,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同时,探索导致这一过程的背景、原因、发展道路及其特点,揭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脉络。
薛新民通过大量考古实证,勾勒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北方红山文化的玉人与南方凌家滩文化的玉人形态相似,良渚文化的“天圆地方”宇宙观,与中原庙底沟文化的彩陶纹饰形成跨区域精神共识。良渚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与其他文化间有共同的经济模式、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社会分层方式和统一的资源调配模式,围绕良渚这一社会中心,已形成了最初的国家。
聚焦黄河流域,薛新民详细解读了陶寺遗址与石峁遗址的考古发现。陶寺遗址的墓葬、宫殿基址、观象台、陶器及“文”字陶符,在客观上说明了其具有一定的国家形态,为实证华夏民族的文明进程提供了重要依据;石峁遗址则以425万平方米的石砌巨城、皇城台、石雕墙体等,彰显了黄河流域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同时,石峁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表明当时陕北地区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薛新民特别强调了运城所在的晋南地区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庙底沟文化时期,晋南彩陶广泛传播,形成了早期文化认同;清凉寺史前墓地的考古发现显示,距今4000年左右,该地区已出现严密的社会分层与跨区域文化交流,可能是盐业贸易枢纽,推动了中原与四方的互动。
最后,他提到中华文明呈“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从中孕育出的共同文化积淀、心理认同、礼制传统,作为一种历史趋势,奠定了日后夏商周“三代文明”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发展的基础。
现场互动环节中,考古爱好者们围绕“晋南盐业贸易对早期文明的影响”“古墓的保护”等话题踊跃提问,薛新民结合自身考古经历一一解答,氛围热烈而浓厚。此次讲座,以翔实的考古资料和清晰的逻辑框架,让在场听众深刻理解了河东地区的深厚底蕴。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