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在陶土间,触摸文明的脉搏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28

10月26日,夏县西阴遗址发掘断面前,一场“地层解码课”正在生动展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华夏研究所、夏县西阴遗址考古发掘项目现场负责人吴洋洋用激光笔指向高低错落的土层,“断面上用白漆画的线代表不同时期,依次是耕土层、扰土层、垫土层……扰土层受耕种等近现代人类活动的扰动;垫土层,则由古人平整土地时将高处土推至低处形成;从第四层起进入距今约6500年至6000年的仰韶文化层。”

当天,“国宝第一市 对话五千年”公众考古系列活动走进夏县西阴遗址,20余名考古爱好者、社会各界工作者及中小学生走进这片古老土地,与考古工作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田野考古。

夏县西阴遗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研究和认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是1926年由“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主持开展首次独立考古发掘的遗址,出土的半枚人工切割蚕茧遗存,将中国植桑养蚕史追溯至6000年前,具有极高的历史与学术价值。

活动伊始,李济纪念馆内的讲解揭开了遗址的历史面纱。吴洋洋以展陈为纲,从1926年李济主持的中国首次独立考古发掘讲起,系统讲解了西阴遗址的发掘历程、文化内涵及学术意义。

陶器展品区内,石锛、陶球、器盖、骨簪、陶杯等出土文物静静陈列,在这里,每一片陶、每一方土,都是文明传承的见证,也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近距离感受西阴遗址的独特魅力,激发了大家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许多人驻足展品前,细细端详这些文明印记。公众们有幸亲手触摸这些珍贵的遗物,感受历史的温度。面对“为什么有的器物颜色不一样”的提问,吴洋洋解释:“器物颜色差异主要受制作工艺和火候影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参观者岳妮感慨:“通过陶片和复原的陶器,我们更直观了解到古人的生活轨迹,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初一年级的小高同学说:“以前在课本上读到的抽象描述,如今变得具体而真实。触摸几千年前的文物,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记者 郭瑞倩 实习生 续思颖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