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4
当10岁的雨欣穿着绯红齐胸襦裙站在河东池盐博物馆的城墙上,砖墙上“如果你是开心的,其实这条路怎么走都没关系”的标语布被风掀起一角,裙裾上的刺绣与城墙的青砖则让人看到了一幅跨越时空的美丽场景。
在河东池盐博物馆的城墙打卡区,这样的画面每天都在上演,汉服与盐文化、古老建筑与现代表达,正以一种鲜活的姿态交融共生。
盐韵汉风的时空叠印
在城墙南段商户门前的打卡点,佳怡在粉色纱幔与樱花造景前停下脚步。背景墙上,一把半透的油纸伞下,是古代盐工劳作的线描壁画。“妈妈说这叫‘古今同框’。”佳怡转了个圈,襦裙的下摆如盛放的花。
这种触摸历史的留念,是许多汉服爱好者的共同体验。在“成为自己的山”涂鸦墙前,男孩晨晨攥着拳头模仿墙绘的姿态。为他拍照的妈妈说,他们还去了博物馆,“本来是陪孩子来打卡网红墙,没想到他对博物馆里的盐井模型产生了兴趣,还一直问我‘古代人怎么背盐袋’。”
传统活化的年轻表达
城墙上的标语布前,一群身着宋制褙子的年轻人正在拍摄短视频。“这些标语是‘老城墙的新情绪’。”汉服爱好者王女士解释,“就像我们穿的汉服,不是对古物的复刻,而是带着当代理解的传承。”她的妆造灵感来自河东盐商夫人的画像,却搭配了具有现代感的珍珠发饰。这种混搭备受年轻人青睐。
“以前觉得盐文化是枯燥的史料,汉服是漂亮的衣服,城墙也只是有印记的青砖堆砌起来的墙,直到来到这里,看到这些标语,我突然懂了它们的联系。”从事文创设计的张女士说,这种从“打卡式参与”到“沉浸式体验”的转变,正是文化共生的生动注脚。
文化认同的深层建构
在河东池盐博物馆,不少研学的学生正认真听讲解员讲述“五步产盐法”,并体验制作盐雕。“这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画面——传统不是陈列品,而是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一名家长说。
暮色中的城墙渐渐安静,不少游客在城墙南段的文创店挑选纪念品,有的拿着盐精灵布偶,有的挑选盐池主题冰箱贴,还有的在咨询漆画布艺袋上图案的寓意。城墙砖上,“南墙已撞,故事已忘”的标语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在这里,汉服与盐文化的故事,才刚刚开启新的篇章。当传统文化以这般亲切鲜活的姿态拥抱当代生活,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一砖一裳、一盐一韵间,织就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共生图景。
记者 赵茜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