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4
清晨,秋意微凉,河津市文化馆(北城馆)门前已聚集了不少市民。挎着二胡盒的阿姨、牵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背着布包的老人,大家熟络地寒暄,等候开馆。8时30分,工作人员拉开大门,人群自然地涌入馆内。脚步声、问候声瞬间汇成一片,原本安静的文化场馆一下子“醒”了过来。
这座总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文化馆,建在北城公园里,自今年4月开放以来,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核心场所。“文化馆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职责。建这个分馆,正好将公园的自然休闲空间与文化服务功能结合起来,让更多居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便捷获取文化服务、提升精神生活质量。”该文化馆负责人李冬介绍,河津市文化馆(北城馆)的设立,是该市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布局的重要举措。开馆以来,该馆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丰富服务供给,每周二至周日分早、中、晚3个时间段向市民免费开放,每天开放时间达10个小时,目前已累计接待上万人次,为市民提供了充满温度与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
文艺课里日子甜
多功能教室内,十多把二胡正合奏《山村初晓》。授课教师董志艺耐心指导着每位学员:“注意手腕放松,像浇花一样力道要匀。”他走过每一位学员身旁,仔细看指法、听弦音,发现不对的地方立即纠正,直到教室流淌出整齐的婉转旋律。
市民毋丽霞坐在第一排,左手戴着半截布护指,右手持弓随节奏摆动。“我非常喜欢二胡,以前自己琢磨着拉,很费劲。现在文化馆免费请老师教,董老师是专业演奏员,手把手指导。”她放下琴,揉了揉发酸的胳膊,眼神里满是光彩,“再练段时间我都敢上舞台表演了。”
像毋丽霞这样的学员不在少数。杨红云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上了几节课后便发自内心地投入了。“每天早上5点就起来练,老伴说我拉得像锯木头,可我乐意啊。”他一边举手机录制老师指法一边说,“这儿环境多好,空调凉爽、谱架齐全,比闷在家里强多了。”
文化馆的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周二二胡、周三舞蹈队训练、周四古琴……全部免费开放。舞蹈厅里,“琴之云舞蹈队”正在排练《微山湖》。60多岁的韩淑琴站在前排领舞,裙摆旋出优美的弧度。“以前在公园里排练,遇着刮风下雨就歇菜,冬天冻得手都伸不直。”她抹了把汗,指着地板说,“这地板柔软防滑,就算跳得幅度大,不小心跪蹲也不怕磕着碰着。”
书画室内墨香氤氲。案上摆放着馆内提供的文具,68岁的王廷侦在案前临帖,笔尖流转沉稳有力。教过书、经过商的他感慨:“馆里什么都为我们考虑到了,大家聚在一起还能相互切磋,还有什么理由不专心写呢!”
这处空间,承载着琴韵墨香、老手艺的传承,更承载着老百姓真真切切的生活。正如一位市民所说,这里不只是文化场馆,更是大家心中的温暖港湾,累了随时能来歇歇脚,感受文化带来的慰藉与快乐。
读书角的暖时光
除了器乐培训,多功能厅也有专属于读书的静谧时光。每周四下午,范月芳和几位姐妹都会来这里开展读书活动。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上,铺出一片暖融融的光斑,空气中飘着淡淡的纸墨香。她们或坐在靠墙的坐台上,或围坐在书桌旁,静静沉浸在文字里,享受这份独属于她们的安稳又治愈的读书时刻。
这段时间,她们在读《我们仨》这本书。“这段写得真动人,‘我们仨’的温暖感情,就像咱们姐妹聚在一起。”范月芳合上书,坦言自己以往性子急,做什么事都静不下心,3年前读了本情绪管理的书,逐渐变得沉静。“现在遇到事情,先想想书中的道理,心态就平和了。”她发起的读书小组,从最初3人扩展到20多人,大家一起读书、交流感悟,收获满满。
交流结束,刘聪敏从包里取出苹果分给大家:“以前在凉亭读书,冬天冷得连书页都翻不动,你看这里多好,热水供应充足,累了可以休息,真正想到我们心坎上了。”
连接各功能区的走廊成为天然展廊,20多幅国家、省、市级书画协会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整齐悬挂。有摘录《长征》的书法作品,也有《春染黄河滩》绘画作品,吸引不少群众驻足欣赏。休息区还安置了桌椅,几位老年人手捧馆内提供的热茶闲谈说笑,自在极了。
老手艺的光阴故事
二楼的非遗展区格外安静,陈列着河津的文化遗产。吕氏砖雕栩栩如生,展出的屋脊建筑构件龙头造型威严生动,龙身的纹理、鳞片刻画细腻,琉璃特有的色彩与光泽,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又鲜活的光。
喜欢研究古建的刘大爷蹲身细看:“这是透雕工艺,层次丰富,一刀一刀得耗费多少工夫,老一辈的匠心全藏在这些砖缝里。”
旁边的转花灯同样引人注目,竹篾框架外糊上白纸,再贴上造型精美的剪纸,借鉴风车与灯笼的制作手法,巧妙地将花灯旋转于灯架上,创造了“纸包火”转起来的场景。薛欠叶奶奶带着小孙女轻轻转动灯座,花灯舞动,美轮美奂。“从前过年,你太爷爷就会做这种灯,点亮蜡烛,整个院子熠熠生辉。”她抚摸着孙女的头,“现在的孩子只认识电灯,哪见过这个,来这里看看,才知道老一辈多么手巧。”
擦色描金的漆器木盒陈列于柜中,大红底色,盒面描金,勾勒出精致的凤凰、花卉等图案,搭配传统纹饰边框,尽显富贵典雅。讲解员介绍,这门手艺源自明朝,复杂的擦色描金漆器需要反复多次乃至上百次髹饰才能成为一件合格的漆工艺品。“如今掌握这项技艺的人在全市寥寥无几。”她轻声感叹,随即又展露笑容,“不过来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说不定就有愿意学的呢。”
河东土布被装裱起来悬挂在架子上,蓝白红等几种简单颜色印染的质朴花色一下就把人拉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张阿姨轻抚布面:“这布结实,我小时候的棉袄就是这种料子,洗到发白还能做尿布。”展区里还摆放着一台老式纺车,仿佛在诉说一段段旧时光。带着儿子参观的张苗苗告诉记者:“在家光看图片哪有这种效果,孩子亲手摸不到、亲眼看不见,怎么记得住,来这一趟比讲十遍故事还有用。”
文化馆工作人员每天在馆内巡查,哪个房间灯具损坏、哪个角落座椅需清洁,都被详细记录。馆内设施充分考虑市民需求:卫生间安装扶手,走廊配备饮水机,应急药箱中各种常用药物配备齐全。这些细节都来自市民建议。“有人说需要从基础开始学点舞蹈,我们就聘请舞蹈老师;有人说想了解非遗文化,我们就组织专题讲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李冬说。
据悉,河津市文化馆(北城馆)将进一步深挖群众需求,结合群众兴趣爱好与生活节奏,用活用好公共文化场所,推出书画交流、亲子非遗体验以及更多种类的乐器培训、传统文化讲座等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真正让这里成为市民文化家园和文化传承载体。
(本报记者 游映霞 通讯员 王夏飞)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