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从“后进村”到“先进村”

——记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芮城县南磑镇东张联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吉二立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3

曾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被列为“后进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如今,道路修缮一新,设施应有尽有,产业方兴未艾,不仅成功“摘帽”,还晋级省级“清廉村居”,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芮城县南磑镇东张联村的这一巨变,离不开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吉二立的不懈奋斗。

党建引领

小块聚大田,薄土变金壤

在东张联村,土地曾是矛盾的“火药桶”——40%以上的纠纷源于土地合同纠纷、地垄边界争议等。过去,村民间的土地流转全凭口头承诺,无书面协议约束,随着地价波动、种植收益变化,矛盾频频激化,甚至引发邻里冲突。

2021年,吉二立上任后,在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带领班子成员自筹80万元,创建芮城县诚至种植专业合作社。针对一家一户的小块田,合作社决定“化零为整”,通过逐户协商、政策宣讲,将村民零散的小块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整合为千亩连片的规模化耕地。

“这一举措,通过书面协议明确权责,终结了口头协议乱象,解决了土地边界不清、租金扯皮等问题。同时,还盘活了村里不少撂荒地。”吉二立介绍,“最重要的是,通过盘活土地资源,使农户土地收益大幅提高。”

合作社成立之前,农户守着零散土地,以每亩地100元的低价租给种粮大户,且租金需要等待小麦收割完才能到手,若遇上收成不好还可能被拖欠。而如今,依托合作社推行的全新模式,不仅每亩地租金提升了5倍,农户还能提前拿到租金。“先付租金再种地,就是要让大伙安心。”吉二立说。

随着合作社发展壮大,东张联村通过规模化土地流转激活资源潜力,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眼见为实的收益打消了不少村民的疑虑,村民态度从最初的观望犹豫,变成主动“抢着入社”。目前,已有440户村民将1800多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土地集中经营蔚然成风。

产业突围

单一到多元,激活“土地红利”

仲夏时节,东张联村新开辟的30亩生姜种植基地,齐腰高的姜苗郁郁葱葱。拨开层层叠叠的叶片,湿润的泥土之下姜块崭露头角,有的裹着细泥微微隆起,有的破土半寸露出“小蛮腰”……

“这片姜田是村集体今年重点打造的特色种植项目,从选种到播种均严格遵循科学种植规范。”谈及姜田长势,吉二立信心满满,“现在正处于姜块膨大的黄金期,你看这姜苗,叶片宽厚浓绿,植株侧枝健壮,没有病虫害困扰,今年首次采收肯定能迎来好收成!”

东张联村由东张、桃园、马垆三个自然村组成,现有10个居民小组1186户,耕地面积7650亩,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近年来,乘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东风,东张联村将发展重心聚焦产业多元化,多次组织人员赴外地考察调研,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

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多年来,村民一直以传统作物种植为主,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生计。”吉二立感慨道,“村里底子薄,‘守着土地讨穷饭’绝非长久之计。我们必须打破单一的产业困局,发展能够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种植业。”

去年开始,东张联村村“两委”与芮城县教育体育局驻村工作队的3名工作队员,多次奔赴山东、河南等地的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开展实地考察和市场调研。经过广泛深入论证,兼具高收益与劳动密集型优势的生姜,成为产业转型的破局之选。

“万事开头难,新事物落地并非易事。”吉二立坦言,村民们虽对生姜种植充满好奇,但因长期依赖传统作物,对转型风险顾虑重重。为打消疑虑,村干部联合村里种田能手,在村党支部指导下成立芮城县绿鲜源蔬菜种植合作社,于今年2月试种的30亩生姜,10月就迎来首批收获,以实际成效为产业发展“打样”。

以人为本

“忧居”到优居,托起百姓幸福

整治一新的街巷四通八达,道路两侧绿树成排,崭新的健身器材错落有致……漫步在东张联村,目之所及是焕然一新的景致,处处涌动着和美乡村的蓬勃生机。

此前,东张联村被“垃圾围村”问题深深困扰。村西、村中、村东各有两个露天大型垃圾坑,晴天恶臭熏天、蚊蝇乱飞,雨天污水横流、泥泞难行,村民们“路过捂鼻、谈起皱眉”。

“百姓连安居都做不到,谈何乐业?”吉二立暗下决心,将人居环境整治定为履职后的“头号工程”。

整治行动中,吉二立深知“三分治,七分管”的道理,迅速构建起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科学划分片区、细化责任分工,让每位村干部、党员都有了“责任田”;针对镇党委、政府每周通报的环境卫生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制度,带领村民逐一对照、限期销号。

为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吉二立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成功推动“千万工程”和美乡村建设项目落户东张联村。总投资362.79万元的项目聚焦民生痛点,同步推进14条巷道下水道铺设与绿化工程,修建1800米灌溉渠道,完善村党群服务中心周边便民服务设施等。与此同时,他还争取到乡村振兴部门103.5万元专项资金,建成标准化粮食晾晒场等基础设施。

从“后进村”到“先进村”,东张联村的每一寸蜕变都镌刻着吉二立的奋斗足迹。

这位扎根乡土的基层党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就是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幸福清单。”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本报记者 柴瑜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