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文明守望”,点睛运城古建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1

“这里的通道曲径通幽,是理想的网红打卡地。”

“这里的东西厢房和天井,适合用作酒吧茶歇。”

……

近日,在位于盐湖区老东街72号的盐商周氏大院提升改造现场,工作人员在认真论证、热烈讨论。这座承载着运城盐业辉煌历史的清代建筑,正经历着一场精心呵护下的“重生”。

盐商周氏大院建设年代虽不详,但现存主体为清代建筑,由三座并排的四合院构成,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达1193.69平方米。长期的风雨侵蚀与年久失修,使得大院墙体坍塌、屋面凹陷、梁架糟朽,地面与砖件破损严重,私搭乱建现象丛生,排水系统也近乎瘫痪,文物本体安全岌岌可危。

2015年,盐商周氏大院被列为我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迄今为止,为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原盐池文管所及盐湖区政府先后投资300万余元对其进行修复。今年5月1日,山西宏运文博产业有限公司正式认养盐商周氏大院,持续推进文物本体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项目业态将涵盖主题展览、文化研学、精品沙龙及特色茶馆等,力求打造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古建活化标杆,为文物保护与商业运营的融合提供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提出,凝聚社会力量共护文物,我们积极响应参与认养,期限为20年。”宏运文博总经理李庆涛表示,“这一次,我们不仅要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更要探索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未来,我们计划将其打造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度融合文化遗产、数字科技与生活美学,构建‘文博体验+教育赋能+社交消费’三维立体生态。”

近年来,盐湖区积极响应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号召,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目前已有7处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认养模式获得新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格局。其中,盐湖区医疗集团认养县级文保单位——下段药王庙,运城市关公文化传承促进会号召海内外关氏族人等认养县级文保单位——关龙逄墓,运城中学认养县级文保单位——《晨光》半月刊社址……

与盐商周氏大院遥相呼应,位于府西街的中山中学校址,同样在“文明守望工程”的浸润下焕发新生。中山中学校址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代,院落东西长438米,南北宽288米,总面积达4910平方米。这里曾经是中共河东地方组织主要领导人之一、山西著名革命活动家和教育家嘉康杰办学育人的重要场所,红色薪火与教育初心在此交融。如今,该校址仅存门房、过厅及后院东西厢房。

“咱们所看到的中山中学,是2021年用专项资金修复的。为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2024年10月,盐湖区文化馆又投资20万元进行提升,并于今年5月正式认养。”盐湖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赵云翔说,“认养后,通过布展升级实现活化利用,将其用于开展各类文教活动,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 

步入中山中学的西侧培训室,一幅幅主题鲜明的摄影作品错落展陈,光影间定格着历史与当下的交融,为这座红色遗址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是自5月以来,我们在这里举办的第二期摄影培训课,早上开展理论教学,下午组织实地实操,这些展出的作品都是学员们的学习成果。”盐湖区文化馆党支部书记王红伟说,“自校址活化以来,我们坚持‘每月有活动、场地常利用’,已陆续开展美术、书法、摄影等多期公益培训,累计服务群众千余人次,让老建筑真正成为滋养文化、服务群众的公共空间。”

“能在这样有历史感的地方学习摄影,特别有意义!”摄影班学生乔英难掩喜悦,“此次培训,不仅让我掌握了摄影技巧,更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山中学的红色历史。每次创作时,看着周围的老建筑,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的精神力量,这些作品对我而言,不仅是照片,更是与历史的对话。”

文物保护从来不是将历史“束之高阁”,而是让其走进当下、融入生活。“校址通过史料陈列、场景复原等方式,生动再现了嘉康杰等革命先辈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的历史。今年‘七一’期间,府西社区就组织了大批党员干部、学生前来参观学习,让大家沉浸式体验聆听红色故事、感悟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王红伟说。

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