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10-10
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
经济体制改革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应有之义。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2024年以来,我市紧扣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双主线”,成立了由19家市级部门组成的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锚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力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改革之力破解发展难题,以生态之笔勾勒幸福图景。
统筹重点领域改革
夯实发展根基
在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专项小组聚焦国资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多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持续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目前已完成85%以上主体任务。同时,全面完成监管市属企业管理层级、法人层级压减工作,并制定《运城市市属企业员工招聘管理办法(试行)》,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工体系。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积极推荐优质民营企业申报各类资质。其中,亚宝药业、大禹生物等9家企业申报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千岫制药、新泰恒信纳米材料等7家企业申报民营科技新锐企业。截至目前,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352家,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工作领跑全省。今年1月至7月,全市民间投资完成368.3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67.5%,同比增长14.5%,两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民营经济“主力军”作用持续凸显。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纵深推进。不断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性制度,扎实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推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地见效,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稳步落地。完成消费税改革意见征求反馈工作,开展留抵退税全流程管理,顺利完成2025年度省下达的置换存量政府隐性债务专项债券化债资金支出任务。同时,全市存款保险风险差别费率平稳运行,民营小微企业信贷实现较快增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创新做法被《山西改革信息》采纳推广。自助政务服务超市建设成效显著,已完成15个街道、93个乡镇级网点建设,实现既定覆盖目标,企业群众办事更便捷。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激活发展动能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上协同发力,产业发展活力不断提升。
完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统筹发展机制,做强特色产业。召开镁产业政金企对接会,现场达成7项合作,签约金额达9.6亿元。同时,积极筹备国家镁业大会,推动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两化融合贯标,全市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亚宝药业荣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山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药企。
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打响农业品牌。运城苹果、临猗苹果成功入选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地理标志)百强榜,万荣苹果入选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产品;新绛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绩效评估,并被推荐为典型案例,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
完善产业链专业镇机制,壮大产业集群。打造形成“3+14+N”专业镇梯次培育格局,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1月至8月,全市10家工业类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98.4亿元,同比增长8.9%;工业投资预计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8.7%,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深化能源革命试点,推动绿色转型。积极推进绿电园区试点创建,绛县经开区绿电园区试点项目已获批并有序推进,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绿电园区和万荣县绿电产业园实施方案已上报省能源局待批。持续丰富绿色能源供给,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6个项目已全容量并网,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69.5%。
强化创新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企业首席数据官试点正式启动,与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共建运城分中心,已促成8项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荐申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两家;绛县1000P智能算力中心项目完成关键前期工作,预计10月投入运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擦亮生态底色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抓手,积极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绿色转型、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筑牢生态屏障。2025年共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点项目274个,截至8月底,251个项目已开工,开工率91.6%,完成投资172.7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78.2%;168项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率达98.5%,10个省级工业园区及4个省政府认定的化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均实现达标运行;万元GDP用水量降幅达24%,超额完成“十四五”末省定18%的任务;中心城区山水城融合发展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山西运城盐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修编)(2025—2035)》已上报文化和旅游部。
推动绿色转型,践行低碳发展。推荐威顿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申报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体系试点,山西阳光焦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试点;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全市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率达100%,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加快生态修复,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姚暹渠综合治理等工程前期工作。截至8月底,全市压采地下水开采量完成比例达76%,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完成全年总任务的57.1%,完成造林1.82万亩,生态修复成效逐步显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全市10个国控断面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优良水体比例达100%;截至8月底,纳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考核的23个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当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年综合指数为4.71,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20位,优良天数达174天,同比增加12天,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共同繁荣
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域、乡村协同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深化中心城区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质。南风广场提升改造、尧梦公园与舜风公园功能拓展、科创文化园及口袋公园建设顺利推进;地下管网攻坚行动加快实施,槐东路道路工程项目加紧征收,学苑路北延一期道路工程项目有序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公租房筹集、池神庙社区等城中村改造及45个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按计划推进,城市功能持续完善。
提升县域发展能级,激发县域活力。我市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13个县(市、区)已全部编制完成县级水网规划;新绛县作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已谋划骨干项目42个,《新绛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完成编制,即将进入评审阶段。
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补齐乡村短板。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数量和运行率均居全省前列;全市2142个建制村通车覆盖率保持100%,147个乡镇(办事处)中104个实现通城乡公交,占比达70.7%,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
提升对外开放能级
拓展发展空间
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深化外贸外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融入国家战略,深化区域合作。大国品牌高质量发展推进办公室正式落地运城;河北达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赴芮城实地调研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并开展投资洽谈;积极筹备成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企业联盟,扎实推进运三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建设开放平台,畅通开放通道。运城跨境电商综试区生态日益完善,跨境电商备案企业总数达77家;运城盐湖国际机场国际货运库通过验收并正式启用,已安全保障国际航班417架次,出入境旅客达3.2万人次,对外开放“窗口”作用持续凸显。
深化外贸外资改革,提升开放实效。全市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居全省前列。1月至8月,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12.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省第5位,总额排名全省第2位,外贸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加速度”,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可持续”,从经济活力持续迸发、产业体系迭代升级、环境质量不断向好,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统一、相辅相成、绿色发展,运城正通过深化改革实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运城经验”。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