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10-13
□杨颖琦
小时候上课外班的孩子长大了,给自己报上了“班外课”?近期,一则“班外课”的词条冲上热搜,不少年轻人在热搜里分享送自己上“兴趣班”的经历,他们走出办公室,利用下班时间,学乐器、练舞蹈、做手工……通过参加各种小型培训课程,用纯粹的兴趣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曾经被“课外班”填满童年的年轻人,如今主动给自己报起了“班外课”:有人在下班后的瑜伽室里舒展紧绷的肩背,听呼吸与肌肉对话;有人抱着尤克里里坐在课堂角落,跟着老师学习弹唱;还有人周末泡在陶艺工坊,任凭陶土在掌心慢慢塑造成独一无二的形状。这些小型培训课程,无关名利得失,也没有KPI考核的压力,却成了他们长大后“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成长方式。
与童年被动接受的“课外班”不同,“班外课”的核心是“自主选择”。“90后”上班族康康小时候曾被父母逼着学了多年的小提琴,对音乐“深恶痛绝”。上班后的第二年,她偶然在短视频里刷到钢琴即兴演奏,突然找回了对音乐的兴趣,于是买了一架电子钢琴,报了课程。“现在学音乐不用背谱,想弹什么旋律随心情来,哪怕只练半小时,也觉得特别放松。”这种“不用为结果负责”的学习状态,恰恰戳中了当代青年的心理需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职场之外,他们需要一个能掌控节奏、享受过程的生活空间。
“班外课”的流行,更藏着年轻人对抗生活倦怠的智慧。当工作陷入重复的循环,当社交变成“负担”,这些看似“无用”的兴趣学习,成了他们精神世界的“补给站”。自学插画的网友小夏说,每次画完一幅画,哪怕只是简单的静物速写,都像给生活按下了“重启键”:“白天工作要考虑很多,晚上画画只需要关注线条和色彩,这种纯粹的专注,让我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更有人在“班外课”里收获了意外的成长:原本内向的人通过舞蹈课变得开朗,喜欢独处的人在手工小组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附加的价值,比学到一门新技能本身更让人惊喜。
有人会问,这种“三分钟热度”的学习有意义吗?答案藏在青年人的坦然里。他们不再执着于“必须学到精通”,而是享受“浅尝辄止”的快乐:学了两个月烘焙,能做出像样的戚风蛋糕就很满足;练了半年书法,哪怕只写好一个“福”字,也愿意贴在门上炫耀。就像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写的:“小时候学钢琴是为了让父母骄傲,现在学吉他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哪怕明天就放弃,今天弹唱的快乐也真实存在过。”这种对“不完美”的包容,正是“班外课”最动人的地方——它让学习回归本质,成为一件取悦自己的事。
从“课外班”到“班外课”,变的是学习的场景与目的,不变的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当青年人在下班后走进画室、琴房、舞蹈室,他们不仅是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更是在重新拥抱那个曾经被期待裹挟的自己。这场“把自己重新养一遍”的风潮,没有轰轰烈烈的口号,却用最温柔的方式证明:生活不止有眼前的KPI,还有画笔尖的星空、琴弦上的旋律,以及每一个为热爱而停留的夜晚。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