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9
你是否发现,家里的长辈最近总是“丢三落四”,反复问同一个问题,甚至开始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这也许不是简单的“老了,记性差了”,而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这种病正在悄悄偷走他们的记忆。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也称世界老年痴呆日。
今年的主题为“早防早治,守护认知”,旨在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识,增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意识,营造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据统计,我国老年人中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目前,阿尔茨海默病已位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四位。记忆力下降就是阿尔茨海默病吗?阿尔茨海默病如何防治?家庭和社会如何更好地给予关心帮助?记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费敏,让我们跟随专家的解答,探知并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知识,为家中有认知障碍风险的老年人记忆健康保驾护航。
早期识别很关键
72岁的退休教师张老师近来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这位曾经思维敏捷的教学骨干,最近半年经常忘记与老朋友约好的事,反复询问女儿是否已经吃过午饭,甚至有一次在熟悉的公园散步时迷了路。起初家人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老糊涂”,直到发现他开始无法管理自己的银行账户,将重要账单随意乱放,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经医生专业评估,张老师被诊断为轻度认知损害。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导致认知功能逐渐退化的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老年期痴呆类型。”费敏介绍,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语言表达困难、判断力下降、情绪波动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患者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偷走记忆的疾病”,正悄然威胁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现有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目前约有1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轻度认知障碍人数更高达4000万,且随着老龄化加剧,这一数字还会持续攀升。
“别轻易将长辈的健忘视为‘老糊涂’,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危险信号。”费敏说,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最常见的疾病,大约60%的痴呆都是由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主要的改变是某些特定区域,尤其是颞叶、海马的脑细胞逐渐丢失,造成脑萎缩。同时在脑细胞内形成神经炎性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就像一块橡皮擦,一点点擦掉患者的记忆和思维。
“阿尔茨海默病始于显著的近事遗忘——刚做的事、刚放的东西转眼即忘,远超正常老化。更需警惕的是,它会逐步损害语言能力(词不达意)、判断力(决策失误)、时间地点感(迷路)等核心认知功能。这些并非自然衰老,而是大脑发出的明确求救信号。”费敏特别提醒,以下这些早期的求救信号要牢记,以免错过宝贵的早期干预时机。
记忆力衰退。尤其是近事遗忘,很快忘掉刚刚发生的事情。
不能完成原本熟悉的工作。如司机经常走错路;厨师不知如何炒菜等。
语言表达出现障碍。写购物清单提笔忘字,话到嘴边不知道如何表达,词汇贫乏,甚至词不达意。
对时间、地点的概念下降。记不清年月日、白天或晚上,经常性迷路、不知道自己在哪。
判断力受损或下降。如借钱给陌生人、胡乱反复买东西等。
难以合理规划事务。在完成复杂的脑力任务时,可能表现得异常艰难。如在处理每个月的账单上出错,在维持收支平衡上也会很困难。
把物品错放在不恰当的地方。如水果放在衣柜里,袜子放在餐桌上。
情绪或行为的改变。情绪变得麻木、冷漠,不按常理做事。
性格改变。变得多疑、不打招呼、情感淡漠,无精打采,情绪沮丧,焦虑或易怒。
工作或社交活动兴趣降低。变得不爱社交,对原来的爱好失去兴趣。
高危人群别大意
70多岁的陈阿姨最近老忘事。上周天她去菜市场买菜,挑完菜、扫完码,转身就走,可手里却是空的,在摊主提醒下才把买的菜带走。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三次了。更甚的是晚上,明明睡前吃完药把药放进床头柜,凌晨两点多又坐起来要吃药。老伴拉开抽屉,药排得整整齐齐,她却完全想不起“放回去”的动作。陈阿姨不敢大意,第二天一早跑去做检查,医生问一句:“家里有没有人得过阿尔茨海默?”她想起她母亲75岁发病。那一刻,陈阿姨才意识到,买菜忘拿、半夜找药,她已踩在痴呆风险的几条红线之间。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阿尔茨海默病对公众健康构成的威胁日益严峻,已跃升为我国第五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疾病、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成为影响全民福祉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和大脑功能退化有关。一般上了年纪的人如果没有注重大脑健康保养,在大脑退行性改变的过程中就有几率患上老年痴呆症。老年痴呆症严重时,患者可能生活无法自理。”费敏说,人们到老年后,尤其是以下几类人是高危人群。
脑部受到外伤的人。若以前头部遭受过严重创伤,无论有没有出现脑震荡或意识丧失,此类人进入老年后,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比其他人高出好几倍。因此脑部受到创伤的人需引起警惕,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如多刺激大脑或多吃能养脑的食物,延缓大脑衰退。
“三高”等慢病人群。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慢病人群最近几年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这主要跟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若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对微血管和大血管带来不可逆的损伤,脑部血管也不能幸免。一旦脑部血管受到损伤,易引起脑梗和脑出血,增加患老年痴呆症风险。所以需严格按照医生嘱咐用药稳定好血压、血脂和血糖。拒绝吸烟酗酒,采取低盐、低糖和低脂的饮食原则,把各种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情绪悲观的人。情绪跟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若长时间处于悲观、焦虑或抑郁等负面情绪中会降低免疫力。尤其是独居老年人,身边没有子女陪伴,久而久之会变得失落或情绪波动大,甚至诱发抑郁症和焦虑症,提高患老年痴呆症风险。
长期吸烟酗酒的人。香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如尼古丁、酒精和焦油等,以上物质可跟随着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导致大脑缺血缺氧,使得大脑组织受到一定损伤。特别是大量吸烟酗酒会使得脑部过度老化,进而诱发老年痴呆症。
身体肥胖或超重的人。经过研究表明,跟饮食清淡的人相比,高热量饮食的人患老年痴呆症高达1.5倍。因为高热量饮食会使得体内堆积太多脂肪,易导致代谢综合征。若没有控制体重会进入恶性循环中,导致“三高”,诱发老年痴呆。
有老年痴呆家族史的人。老年痴呆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若直系亲属中有老年痴呆症病人,那后代患此疾病的风险较高。
早诊早治守记忆
65岁的李工是一位退休工程师,温和儒雅。近半年,家人发现他最近“老糊涂”了。反复问老伴“做啥饭”;在去了无数次的公园里迷了路;抱怨老棋友“耍赖”,实则是因为自己忘记了步骤;最惊险的是,打开水龙头忘记关。所幸家人发现及时,带李工来医院就诊。
“医生,近几年我记性越来越差,孩子让我来检查检查……”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前来就诊的患者不断。
据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且发病症状较为隐匿,因此早诊早治非常重要。
“从大脑出现病理改变到失智之前,要经历约20年至30年,出现失智症状之前的一个阶段就是轻度认知障碍,如果患者在这一阶段被识别出来,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推迟痴呆的发病时间,并且有很好的生活预期。”费敏说,在门诊很多家属把早期症状误以为是正常衰老的表现,直到患者走失或出现精神行为异常才就医,往往错过了黄金干预期。
“阿尔茨海默病等老年痴呆症是复杂的健康问题,但通过积极的预防措施和早期干预,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的风险。”费敏提出了具体建议:
健康饮食习惯。均衡饮食,减少糖、盐、油的摄入量,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增加鱼类、坚果和橄榄油的食用。适量饮食,避免肥胖。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这些不良习惯已被证实与认知退化相关联。
合理运动锻炼。制定规律的运动计划,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和力量训练。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和时间,以增强身体机能、提高大脑氧气供应和心血管健康。
规律充足睡眠。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每晚获得足够的睡眠。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干扰和噪音。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或饮用刺激性饮料。
进行脑力活动。参与阅读、写作、绘画、音乐等创造性活动。学习新技能或新知识,保持大脑活跃。参与益智游戏或解决复杂问题,以锻炼大脑思维能力。
保持心情放松。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会活动等,以转移注意力和缓解压力。
控制慢性疾病。定期检查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健康指标。按时服药并控制病情发展。
“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无法逆转,但是早诊早治可以延缓疾病进展。”费敏说,目前已有相关靶向药物,对于符合用药条件的患者来说,早期使用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而言,家庭的照护至关重要。她针对轻度患者提出了一些居家护理建议:
打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妥善管理药品、电源、刀具。安装夜灯,防止起夜时摔倒。在浴室和楼梯加装扶手。安装定位器,佩戴胸牌等联系方式,防止走失。
建立固定作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吃饭、服药、休息和活动,规律的生活能减少患者的困惑和焦虑。
使用记忆辅助工具。在家里显眼处放置大日历、时钟。制作标签,贴在橱柜上标明物品。准备一个备忘录,写下重要的日程和电话号码。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给他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应,不要打断或催促。即使他说错了,也不要争辩或纠正。
记者 魏 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