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6
秋阳暖照,盐湖区姚孟街道皮革城社区的柏油路泛起金光,橘黄色的人行步道干净整洁。居民骑着电动自行车悠然前行,沿街商铺里的客人络绎不绝,小吃摊上的吆喝声与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这幅安居乐业的画卷,离不开盐湖区持续推进的小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
皮革城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是典型的涉村社区。这里的11条街巷因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雨天积水难行,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以前这条路高低不平,尤其是下雨天,经常踩一裤腿泥,出门都得格外小心。”在该社区居住了30年的居民李文华回忆道。
民生痛点就是改造起点。2024年,这11条总长约2156米、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街巷,被纳入盐湖区小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清单。改造聚焦群众需求,从雨污分流管网铺设到沥青路面重铺,从人行道地砖更新到周边环境整治,进行系统性升级。当平整的道路取代坑洼、告别积水,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商户的经营环境得到同步提升。
“现在道路平整畅通,雨天再也不愁出行了!”李文华欣喜地说。在该社区经营理发店5年的王莎也深有感触:“改造后,客人停车方便,环境变美了,生意越来越红火。”这些真切的变化,成为盐湖区小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成效的最佳注脚。
小街小巷虽窄,却是民生大事。据了解,自2016年起,盐湖区委、区政府将小街小巷改造提升作为重点民生工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基础设施薄弱的人员密集区域,优先改造破损严重、排水不畅、路面泥泞的巷道,科学统筹、分步推进。截至2024年年底,盐湖区累计完成833条小街小巷改造,有效解决了道路破损、排污不畅、居民夜间出行不便等问题,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推进小街小巷改造提升过程中,也少不了社区与居民的理解支持。在盐湖区,不少社区网格员成了居民的“贴心人”:谁家反映水管漏水、担心下水道位置影响生活,他们拿着记事本扎在工地里,跟施工方一遍遍沟通协商;施工时,机器偶尔蹭到门阶或影响线路,居民也从不抱怨,反而主动帮着疏导行人、照看施工器材。“政府真心为我们办事,我们肯定得支持!”李文华的话道出了群众的普遍心声。
眼下,盐湖区的街巷焕新故事仍在继续。在盐湖区南城街道马家窑社区引黄巷,66岁的居民张玉民每天都会来到施工现场,关注工程进展。今年,马家窑社区银康三巷、福星东一巷、福星东二巷、学府四巷、引黄巷共5条巷道被纳入盐湖区小街小巷改造提升工程。8月底,张玉民家门口这条长40米、宽两米的小巷启动改造,即将告别20多年的“坎坷岁月”。
“巷子里住的都是60岁到80岁的老年人,以前这路高低不平,排水也不畅,我老伴坐轮椅,晴天出门都得人推,雨天根本不敢出门。”张玉民指着正在施工的路面,语气里满是憧憬,“就盼着这条路能改成平整的路,到时候我老伴自己推着轮椅就能出门晒太阳,不用再麻烦别人了。”
目前,马家窑社区已有银康三巷、福星东二巷完工,其余3条巷道正在加快施工。据悉,2025年盐湖区按照“静态清零、动态保障”原则,推进20条巷道改造提升,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从坑洼不平到平坦通畅,从积水难行到雨污分流,一条条街巷的变化,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畅通了民心、温暖了万家。
记者 王月文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