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5
踏破铁鞋,“急难愁盼”迎刃而解;雪中送炭,千亩果树绝处逢生;上下求索,特色养殖破茧成蝶……
真情为墨,实干为笔。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驻平陆县张村镇西沟村工作队倾情奉献,把担当写在沟壑纵横的山旮旯。
自我加压,找活干
“赵书记,快来帮我看看,家里水管关得严严实实,水表却一个劲转,从5月到现在,光水费就花了200多元,到底是啥原因?”村民南随屯满脸焦急。
“哎呀,我这就联系维修人员给咱看看。”
……
9月8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驻西沟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赵晓红便带领队员奔赴土地庙片区,在街头巷尾进行常态化巡查。
西沟村由原西沟村、土地庙村、申咀村3个贫困村合并而成,地处沿山地带,情况较为复杂。“上级部门对工作队明确要求,对监测户每周巡查一次,脱贫户每月一次,一般户每季度一次。”赵晓红介绍,“针对我们村实际情况,为了不留安全隐患、不漏群众诉求,我们自行提高工作标准,对3个片区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全覆盖巡查,确保及时发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自我加压,找活干。在工作队建议下,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安排10万元帮扶资金,对该村党支部的8间老旧工作用房进行修缮,并对该村路灯设施进行更新升级。
此前,西沟村及周边区域的路灯因光伏板电池过期,多数常年“休眠”。每到夜晚,昏暗的道路既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又暗藏安全隐患。
“施工时我们全程盯着,不仅把所有老旧失效的光伏板电池换了,还根据村民的出行路线、公共活动区域的需求,在村与村衔接区域新增了一批路灯。”赵晓红说,“如今西沟村3个片区已实现路灯全覆盖,亮灯时间由晚10点调整为通宵,这里的大街小巷都成了‘不夜城’。”
雪中送炭,“准”里干
西沟村没有一亩水浇地,苹果、桃等经济作物完全依赖自然条件生长。今年五六月份的持续干旱,该村不少果树出现叶片卷曲、发黄等问题,果子品质受到影响,果农对收成忧心忡忡。
雪中送炭,“准”里干。关键时刻,工作队及时请示,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积极牵线搭桥、链接资源,开发区所辖的山西运城绿康实业有限公司伸出援手,爱心捐赠兵胜达、绿勃康等抗寒抗虫生物菌剂共计10吨。
考虑到该村700余户农户的需求,工作队和村“两委”研究决定,将价值200多元的农药按每户3份的标准分配,对应解决土壤板结、补充作物营养、防治叶片发黄三大核心问题。同时,邀请技术人员在村委会开展现场培训,先对6名种植大户进行示范教学,再由种植大户带动散户规范用药,确保每一份农药都用在“刀刃”上,切实帮农户缓解旱情影响,守护好全年收成。
“枯死的叶子又舒展开了,树苗保住了,不再担心绝收,多亏了这些‘救命农药’!”果农张小林感慨道,“我家这十多亩红富士老果园,树龄都30年了。我专门用打药泵,给受灾最严重的3亩果树施了药,这药还能帮果树生根。”
“瞄得准,有实效,工作队好样的。”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献丰介绍,开发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常常带队深入村内调研产业情况、指导帮扶工作,动员所辖的农机公司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玉米播种机和小麦播种机各一台;山西佳鑫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明还捐赠1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西沟村种植、养殖产业升级,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不计代价,“赔”着干
村东北方向,占地20多亩的西沟村林麝养殖区二期项目现场,一排排圈舍鳞次栉比,即将开门迎“麝”。
西沟村背靠中条山南麓,森林覆盖率高达68%,200余种野生植物在此生长,再加上村民世代相传的养殖传统,发展林麝养殖业的条件得天独厚。2023年8月运营的一期项目,以100多头林麝的养殖规模稳步起步;凭借科学的养殖管理与精准的市场对接,仅去年就成功售出15对林麝幼崽,年收入近百万元。
“目前,总投资500多万元的二期项目,圈舍主体建设与场地路面硬化工程已全部完成,施工重心已转入办公楼内部装修阶段,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将于今年10月份正式投入使用。”曹献丰介绍,相较于一期项目,二期项目在规模与技术上实现双重突破。规模方面,一期仅建设200个圈舍,二期圈舍数量增至500个,养殖能力大幅增强;技术层面,二期项目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将为林麝日常管理、环境调控提供科学支撑,助力养殖效率与规范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项目能顺利推进,离不开工作队的“硬核”协调。二期项目启动之初,土地手续办理是关键瓶颈——需将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涉及土地、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多个部门。工作队主动扛起重任,队员们多次往返各部门,精准对接政策要求,逐一梳理材料准备、现场勘查、审批流程中的难点堵点,全程跟踪服务,最终高效完成土地性质转换手续,为项目开工扫清障碍。
“工作队不计代价,搭上时间和人情,真是‘赔’狠啦。”曹献丰指着厂区的一盘线缆说,“你看,值好几千块钱哩,我们一分钱没花,都是晓红跑供电部门要来的。”
产业兴则就业旺。林麝养殖项目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成为村民“家门口”的“致富平台”,累计带动10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村民既可选择在养殖场务工,获取稳定工资收入,还可依托本地资源,种植胡萝卜、南瓜,或采摘桃树叶、杏树叶作为林麝饲料出售。村民刘安放仅通过售卖饲料,一年就能增收1万多元。
着眼长远发展,西沟村还在完善产业配套布局。“我们计划引导更多村民参与饲料生产环节,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逐步实现‘家家能养、户户受益’的目标,让林麝养殖产业成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村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支柱。”赵晓红说。
记者 杨红义 柴瑜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