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以信立身 以诚筑梦

​——记新型职业农民董会龙的诚信之道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1

记者 邢智轩

在广袤的田野上,他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土地,用赤诚的初心守护信任。他,就是运城市金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董会龙——一位将“诚实守信”镌刻在事业核心、融入日常点滴的新型职业农民。

2010年,洞察传统农业高投入、低效率困境的董会龙,毅然成立了金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他的追求,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怀揣一个梦想:改变农业面貌,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作为当地的农业大户,董会龙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每年春耕前都会提前与优质农资厂家对接,低价集中采购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他从不以此谋利,而是坚持以成本价卖给有需要的农户,让利乡邻。他常说:“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都能用上好农资、种出好庄稼,才是真的富。”这份无私的分享,让周边农户每年都能节省不少生产成本。

同时,他精心筛选并推广优质粮食种子,耐心讲解品种特性和种植技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他郑重承诺:“乡亲们的血汗钱,一分都不能拖欠,一天都不会晚。”准时、足额地将80余万元土地流转款项转到村民账户上,无论合作社资金周转如何紧张,都从未动过拖延支付的念头。这份一诺千金的坚守,赢得了乡亲们的心,大家纷纷将土地托付给他。诚信,成了金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最闪亮的“金字招牌”和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真正的诚信,不仅体现在日常经营的点点滴滴,更在危急关头经受考验、绽放光芒。2023年夏收时节,盐湖区遭遇连续阴雨天气,成熟的麦子无法及时收割,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付诸东流,农民们心急如焚。

此时此刻,董会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小麦收割机和运输车免费借给急需的村民使用,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当解州镇政府找到他,希望借助他在农机系统的广泛人脉和信息渠道,从外省协调联合收割机前来支援时,董会龙二话不说,一口答应:“这是大事,我一定尽力!”

接下来的日子,他从早到晚电话不停,联系省外的数十台收割机火速驰援盐湖区。看到外地来的机手们争分夺秒抢收作业,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董会龙和妻子主动承担起为农机手送饭的任务。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天准时将热乎的饭菜送到田间地头,让辛勤的农机手们吃上了饱饭。仅此一项,董会龙就自掏腰包9000多元,但他毫无怨言:“人家大老远来帮咱们,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干活。”

董会龙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大爱精神,也将诚信的内涵从“守信履约”升华到了社会责任的更高境界。

董会龙在与收粮商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将品质和良心放在天平的最顶端。

2024年,一批即将被种子厂家收购的粮食种子不幸遭遇大雨,其中一部分粮食种子被雨水淋湿,这样的种子一旦流入市场,将给农户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面对抉择,董会龙的态度斩钉截铁:“淋雨的种子绝对不能再作为种子粮销售!这是原则问题,更是良心问题!”最终,他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将这批淋雨的粮食低价出售给饲料企业。这一转手,合作社承受了明显的损失,但却保住了无可挑剔的品质口碑,更守护了作为一名农人最基本的良知。这次“吃亏”的选择,反而让更多的合作伙伴认识了董会龙的为人,知道与金乐合作社做生意,质量绝对有保障。他用短暂的亏损,赢得了长久的口碑和无价的商业信誉。

董会龙的事迹,如一株扎根于厚土的庄稼,平凡而坚实。他让我们看到,在希望的田野上,最肥沃的土壤是诚信,最丰硕的果实是信誉。他以信立身,以诚筑梦,不仅收获了事业的成功,更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