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1
张玉萍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一句台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句话源自《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在秦国攻赵的危机中,赵太后因爱子心切拒绝让幼子长安君赴齐为质。左师触龙指出,真正的父母之爱不是庇护孩子于温室,而是为其积累政治资本。他列举赵国三代君主的案例,证明唯有让子女通过实际历练建立功业,方能使其在宗室中立足。这一观点最终说服赵太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家庭教育和父母责任的深刻智慧。
我在门诊工作中,看到过许多抑郁焦虑乃至患有双相障碍的孩子,他们因精神障碍出现了许多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最终不能融入校园生活而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得到最好的发展,那到底如何养育一个健康的孩子呢?
一、充分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在如今物质丰富的年代,父母基本能满足孩子对于温饱、舒适等方面的需求,却往往忽视了关系方面的需求。孩子对父母有需求,父母对孩子有要求,但父母常常把孩子需求的满足与孩子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联系起来,这种“有条件的养育”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
1.孩子会形成“只有满足要求才值得被爱”的认知,将自我价值与外在表现(如成绩、听话)绑定,长期可能导致低自尊或完美主义倾向,甚至因无法达到标准而产生自我否定。再者,孩子可能隐藏真实的需求,通过讨好父母换取认可,形成压抑型人格。
2.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或逆反心理,过度依赖他人评价,在人际关系中习惯取悦他人,易被操控;或因长期压抑产生逆反,故意挑战权威,尤其是在青春期可能爆发激烈冲突。
3.亲子关系恶化,表现为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沟通屏障,因害怕达不到要求而隐瞒真实想法,导致亲子间缺乏深度交流。例如,孩子考砸后宁愿撒谎也不愿求助。
因此,父母应充分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而非用爱作为筹码交换他们的成长。
二、给予肯定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基石
无论孩子天赋如何,父母都应当肯定孩子。因为得到肯定,孩子愿意表现更好,父母的肯定是前进的动力。
那么,如何肯定孩子呢?我认为要有一双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
例如,超越“你真棒”的3层深度肯定法,第一层:描述事实,“你用了3种颜色画出海浪的层次,我注意到你还加了海鸥的翅膀细节。”用具体细节激活孩子大脑对自身行为的觉察,而不是仅仅一句“你画得真好!”第二层:揭示价值,“这道题你试了3种解法,这种坚持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哈佛大学研究表明,强调过程让孩子的抗挫能力提升40%,而不是夸一句“你真聪明!”第三层:赋能未来,“你刚才的创意如果用在科学作业上,可能会发明很酷的东西。”拓展成长型思维,而不是简单的一句“继续保持!”真正的肯定不是评价孩子,而是成为孩子行为的镜像,让他们通过我们的反馈,照见自己未曾察觉的力量。
当肯定成为发现美好的探照灯,而非操控行为的糖果,孩子才会长出不被他人评价左右的核心自信。
三、相信孩子,陪伴成长
父母为什么对孩子管太多?因为父母相信孩子是无能的,无法处理自己面对的事情,实际上孩子是有能力的,随着年龄增加能力也在增加。父母对孩子管太多,是对孩子的控制,这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像《触龙说赵太后》中所讲,只有父母试着放手,以理性规划替代过度保护,将孩子置于适度挑战中,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来培养人格独立性。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肩并肩站在一起,协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作者系稷山县精神病医院心理治疗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